
“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这是《曾文正公嘉言钞 • 家训》中的一则嘉言,是为最正道的家训——适用于所有家庭。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思谋的是“居家之道”何来?是代际传承,还是代代自我摸索?显然,传承经典的居家之道是最经济的,也是最为卓有成效的。这就不能不深思“家教”的问题,亦不能不深长思考“子不教,父之过”的问题。由此可以认定: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也应更为长久的一种教育。不善于过日子,不精于过日子,这种情况的存在,足证了“家教”的缺失,也足证了“父之过”。这是不能讳疾忌医的问题。所以,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失的家风即是学风。推而论之,民风民俗中最不能缺少的因子就是学习的因子,非此,就谈不上什么民俗文化的提升与发展了。
再说“崇俭”的问题。“崇俭”即是崇尚勤俭节约,俗话则是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在当代人生中,人们有一个通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它通俗地表明,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切生活必须品都要通过市场交易、货币交易而获得,因而,“崇俭”在今日时代的价值与含义就在于要讲究花钱的艺术——该花的钱必须花,不该花的钱绝对不花。当然,这花钱的艺术正在于该与不该的分寸拿捏,这也是因人而异、因人而论的,完全依靠个人的居家之道与支付智慧,故不赘言。
最后说“戒奢侈”的问题。“戒奢侈”不仅“处乱世”为要义,即使在盛世也是必须的,因为财富毕竟是有限的,且来之不易。什么容易造成奢侈呢?不外二者,一是任性挥霍,二是艺术化生活。任性挥霍,是容易认识到并容易克制的,故不多言。而今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温饱富裕了,就想将自己的生活提高到艺术化的享受上,但若把握不好这艺术化生活的度,就容易导致一种不必要的奢侈形态。所以,支付货币以营造艺术化的生活,就必须讲究因地制宜,因个人身份修养而制宜。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因追求艺术化的生活而造成的奢华。
居家之道是大学问。但愿我们能够借助“曾国藩家训”而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崇俭戒奢的居家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