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个什么鬼?
好吧,拖延症并不是鬼,但它却像鬼魅一般在我们的身边若隐若现,一不小心便会被它紧紧纠缠——不论最初我们制定的计划多么完美,一旦拖延症出现,所有的计划便都会在它的魔爪之下化为泡影,留下我们看着又一个目标的陨落徒增一肚子的懊恼与伤悲。
那么拖延症究竟是什么?
度娘说: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同时,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任何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潜在的心理原因。那么拖延症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1)拖延症的背后是追求完美
许多时候,我们迟迟不肯开始去做一件事,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或许是觉得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不足,想等自己有更充足的准备之后再开始;
或许是我们觉得自己开始的时机不对,想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好让自己一气呵成;
……
然而不论何种原因,我们之所以总是觉得没有准备好而迟迟不肯去开始一件事,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潜伏在心中的完美主义。
当对一件事情的结果抱有过高的期待时,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考虑得尽可能周全,准备的尽可能充分,不到万无一失绝不肯轻易地迈出第一步。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不完美所带来的挫败感和痛苦远大于面对这件事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于是,完美主义者宁肯什么都不做也不要去面对那种难以承受的挫败感和痛苦。
对完美的期待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眼前,完美主义者的目标是登顶,而山的巍峨却震慑住了前行的脚步。
(2)追求完美的背后是恐惧
人们之所以追求完美,是因为害怕被评判,恐惧失去关系。
人人都渴望关系。而对于在被苛责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即使是成年后,他们心中依然存在一个普遍的信念:我表现好,人们才会喜欢我,我才是有价值的。一旦我表现的不好,人们就会离我而去,就像小时候遭受父母(或者是其他重要养育者)的冷落一样。为了不被别人给予负面的评判,为了不失去关系,我必须让自己表现得尽可能地完美。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里,完美主义者将外在的评判等同于了自我价值本身。事情做好了,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与赞扬,那我就是有价值的。而事情一旦没有达到预期,人们表现出失望或者负面的消极反馈,完美主义者的自我价值感也会随之坍塌而陷入不断地自我否定与攻击。
(3) 如何面对拖延症
看到了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拖延症?
首先就是要降低自己的预期。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缺憾才是唯一的真相。正是因为缺憾的出现才让我们有了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允许缺憾的出现,并且当一件事情并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时要依然相信,这已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结果。面对要完成的任务,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即可,至于事情最终呈现出来的面目如何,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次,就是付诸行动去做。只有在做的过程中,问题和难题才会逐一地呈现,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我们也随之将事情推向了深入。在做的过程中,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当下应该做的事情上,而非一直盯在要完成的目标上。这就好比是跑五千米,当我们一直想着目的地有多远,还要绕着操场跑多少圈的时候,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当我们只关注眼前应当做的事情时,我们就会将目光拉近,告诉自己:我现在只需跑到有块石头的地方,我现在只需跑到那棵树的旁边……当超越一个一个小目标的时候,大目标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即使暂时达不到,但在路上的踏实感也会让我们坚定向前。
最后,要学会将事情和自我区分开。事情是事情,自我是自我。即使事情没有做好也只是这件事情没有做好,并不代表我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更不代表我这个人没有价值。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他的价值,也都会被这个世界所深爱。有了稳定的自我价值,我们就敢于让自己投身于实践中,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不断地修炼与提升自己。
�9�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