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时看到一个词――焦虑。我想这跟我没啥关系,可一看症状,倒吸一口冷气,这不就是平时的我么?大家也来看看你有没有这些表现:
总担心一些未发生的事。
比如,发问的方式是:“如果(发生了不好的状况),我怎么办……”,我就是这样,有活可以立即去干,但是如果说过两天去做啥啥事,这两天我就会胡思乱想,总担心干不好这活。
焦虑是对无常的抗拒。
有些事情明明知道会发生,而且人力无法改变,可我们偏偏不断的希望这个事别发生,或者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你的焦虑情绪就会出现。比如生老病死,我们应坦然接受。
严重的纠结就是焦虑。
比如我们做一件事情时,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我曾经因为上班是骑电动车,还是骑自行车,都会纠结好久。现在想想也真是可笑呢!
父母的过度控制会导致孩子的焦虑。
中国的家庭中总有一个爱唠叨的,比如孩子今天要穿啥,穿多少,要吃啥,吃多少等等严格的控制一定要按大人的意思去做。过分的管孩子,孩子会失去很多在生活中实践的机会,当没人帮他(她)时,什么都不会做。哦这不是帮她,是害她。
鼓励回避行为会产生焦虑。
比如家长建议或者帮助孩子回避,就像一个家庭明明有问题,但是不能说,大家都假装不知道。这会令孩子养成一个习惯,知道某件事情是不能提的,因而产生焦虑。
忽略孩子的感受会产生焦虑。
当刚吃完午饭,孩子玩了一会,可还未到晚饭时间的时候,孩子说:“妈妈我饿了!”你可能会立刻反问:“刚吃完怎么就饿了呢?”或者会说,谁叫你中午不好好吃饭的。
冲突会产生焦虑。
孩子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行为习惯就是自我归因,小孩看到两个人打架,哪怕不认识这两个人,都会认为和他有关系。
很多家庭,只要父母一离婚,孩子就会说:“爸爸妈妈,我以后会乖乖的,你们不要离婚好不好。”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乖父母才离婚。
那怎么减轻焦虑呢!
行为奖励,就是孩子在做对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并教给他一些正面词汇。比如孩子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你就可以说:“孩子你刚刚的行为很棒,这叫做整洁。”他学会这个词后,会让他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焦虑行为。
例如带孩子去参加聚会,看见陌生人他会往后躲,父母会觉得很丢脸,说:“怎么这么酸,这么见不起人。”甚至会强行推出来让叫人。下次他也许会更不愿意见外人。家长大可以不必非要这样,你可以说没关系,然后摸摸他的头,替他介绍一下就好了。
管理好自己的焦虑。
要控制自己的痛苦表现,不要把自身的焦虑强加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的感受力特别强,他对父母的状态很敏感。比如你工作压力特别大,孩子问你怎么了,你却说没事没事,你怎么让他理解你,会让他感到不被信任。适当的和孩子分享一下痛苦和烦恼,对这个家很有好处。
父母的放手是接纳的前提。
我们做父母的,在旁边给给建议就好了,不要什么事都给安排,让他自己去做决定。那是他的人生,不是你未实现的愿望强加给他。开诚布公的沟通真的很重要。
家是需要互相扶持一起前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