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译道德经 前言

作者: 须弥0芥子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12:54 被阅读15次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翻译成现在的话来说奇妙啊又奇妙,这是万物生发的门户。老子又说:“玄牝之门,为天地根”这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生发变化的根本。这样说来道好像无处不在,是天地生发的源头。这自然会引起人们探发之念。

    那么是先有的人之后有道呢,还是先有了道之后有人呢?按道理说,道既然是天地万物生发的根本,是万物变化的开始,那么自然是先有的道。可是,如果没有人,也就没有道的概念?让道的概念包含着万物开始,包含着无所不在,其实是人对万物之初,万物之本的命名。所以说道首先又是一种人为的理念。

    追寻道自然是为了得道,道那么大,又那么久远,而且一直延续至无穷,又怎能为人所得呢?那么所谓的得道,无非就是就是体会到道性而已。那么道性又是什么呢?也就是万物的根性。世界物质如此之多,内在构成有如此的不同。那么根性会是同一的吗?所以说这个根性只是哲学方面的一个概念。

    万物内在是不同的,但是都会有聚散的变化,包括人类。无论如何变化,都会呈现出聚散的变化,那么聚散就是万物的一种根性。这个聚散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类得失的念头。生命的得失,物质的得失。只不过是命名不同,其实得是也就是聚散。每个人都有得失之心,这个得失,也就是人类的共性。无论人的外在是多么的不同,内在这个得失之心是改变不了。聚散得失,也就是说万物都是无常性的。

    悟道也就是看到了万物得失变化是无常的。也就不会去徒劳的聚攒无常性的东西。那么是让人脱离现实生活吗?追随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常性吗?这也就是悟道者的分水岭。重世俗的人看到人类都有共同的心性,于是教导人懂得推己及人,懂得仁爱他人。懂得在得失中区分轻重,重人而轻物。

    而另一些人悟道就是为了摆脱无常。因为人也是万物变化的一部分。无论变化成何种形态,也不会断灭,物质自然是归物质,精神也自然会归精神。而这一部分悟道者就是在锤炼精神,更注重身心不被外物扰动。其实人的精神也是大自然精气的一部分。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指的是这个精气。说它是万物生发的根本。这也就是道的质性。虽然这个精气,用现在科学的方法探索不到。但是这个精气一直在调偕着万物使得万物变化。这一部分悟道者就是追求超越无常性,使得自己的精气与天地的精气合为一体,体味人的完整性,圆满性,与万物的合一性,体味到这种不灭的常性。

    然而这个精气并不是迷信的鬼神,它是一种万物生发的能量而已,它无所不在,在一切物质中。这个精气对人的作用来说,就是调谐身心,使得身心更健康平和。

    明白了万物的无常性。从而去体味不灭的常性,并不是说让人去逃避生活。恰恰相反。用体味到的常性来对待人性,也就更明白得失之间,孰轻孰重。人与人之间根蒂相同,也就更懂得去体谅别人,也就更懂得怎么样与人相处,从而超越自我的自私习气,使得世间更为和谐。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了调节身心的方法。讲到了超越自我的习气,而体味与万物的合一性。也讲到了怎么样把这这种道性应用在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

    才疏学浅,翻译的过程中难免有所错漏,希望错误之处能获得批评,使之显露出来。最后祝大家开卷有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意译道德经 前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fw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