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短途亲子游,偶然进入法师纪念馆,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大师和誉满天下的佛教高僧,这位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从此深深烙印在我脑海。
没入馆前,我没有听说过他。不知为何,那天的独行和清新空气缘故,使我那混沌的脑袋突然开启了对法师的敬重和认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但凡写李叔同的书籍我都阅读。
那天趁着孩子未醒,我独自一人去了位于杭州的虎跑公园,因为住宿在附近所以趁着清晨新鲜空气去公园转转,见识下闻名的虎跑泉。
清晨的公园没有游人,只有当地人提着大大小小的桶排队。纳闷不得解,索性开口问了下,虎跑水--当地人用来泡茶喝得。我被这壮观景象看楞眼。
跟随着潺潺流水,登上长长的石阶,看到了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步入馆内,迎面可见弘一法师塑像,手握经卷、神态安详地望着远方,庄严与慈悲。我一个人慢慢欣赏馆内展品:有生平事迹和出家史,诗词歌曲和珍贵照片,以及他用过的书籍、印章、字画等。
1880年10月23日(旧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户富有的盐商之家。自幼饱读诗书,兴趣广泛。
结婚成家的李叔同和同时代的富家子弟一样风流。他热衷于唱京戏,列身票友之中,当时李叔同倾慕迷恋一位名伶--杨翠喜,写下《菩萨蛮·亿杨翠喜》二阕。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
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
晓风无力垂杨懒,情长忘却游丝短。酒醒月痕低,江南杜字啼。
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沉。
李叔同享尽富贵荣华的公子哥儿和感受过尊荣与洒脱的风流才子。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这个“世纪之谜”一直留着:抛妻弃子,遁入空门。
虎跑是法师的出家地,也是法师人生的转折点。在纪念馆的后方,虎跑公园的后山上,有一座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弘一法师舍利塔。法师与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弟子丰子恺因大师出家于虎跑寺,将部分灵骨从泉州请来葬于虎跑。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叔同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落发为僧隐遁丛林呢?
在《我在西湖的出家经过》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法师把他出家的原因分为“远因”和“近因”。
“远因”指:五岁以后,家庭中弥漫着一股信佛的倾向;西湖佛教氛围的影响(在虎跑寺方丈楼借住时,常常看见一位出家人在他的窗前经过)。
“近因”指:马一浮对他的影响,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儒学家和佛学家。
导致法师最终出家的,除了他自己所说的那些“远因”和“近因”,更有整个社会环境,个人思想性格特征和与其全部人生历程相连接的诸多深层复杂原因。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从此修炼身心,磨炼意志,并写下《断食日志》(有很详细记载当初断食过程)。
大家熟知的丰子恺(现代画家、散文家)、潘天寿大师(现代画家、教育家),都是李叔同--弘一法师的学生。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地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 ----丰子恺
1942年10月,63岁的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前半生风花雪月,交友宴饮,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文化和艺术,是举世瞩目的天才。后半生苦修,成德高望重的高僧。
一次偶然的进入,让我对大师有着深厚的“迷恋”。虎跑纪念馆内: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以情怒人以理律己。字字深入我心。
1.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佛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3.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4.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5.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此书是在纪念馆内购买。
*2照片为原创,手机拍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