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有一个最小作用力原则,就是能不思考就不思考。为了节省大脑的运算空间,人本能的总是希望通过一致性来减少思考。
因为在原始时代,人需要尽快的做出决策,而这种保持一致的倾向,能够帮助人更快的作出选择,从而提高生存的机会。
而不一致可以体现在很多维度上。
1、现在和过去不一致。
人一般会希望自己的态度,价值观保持一致。所以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最好不要否定他过去的价值观,如果真的不一样,也要说明他过去的价值观在那个场景下是对的。
我一个朋友,总给孩子讲大道理。然后抱怨说怎么教他什么都做不到。我说最好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跟他说要多学习多做作业,你自己却在打游戏,他怎么可能听你的。
说到这里他有点不耐烦,我话锋一转,说:不过你用这种教育方式也可以理解,因为你爸就是这么教你的,但是那个时候的人和我们现在认知是不一样的,你不能再用那个时候的方法。
然后明显感觉他就能接受了。因为给了他从旧的价值观切换到新价值观的台阶。
文案中有一种常用的套路就是“创造不一致”。
比如说:
插线板文案:“用着几千块的手机,却配十几块钱的插线板”。
床上用品文案:“白天精致得体,晚上却不懂得善待自己”。
都是在利用一个参照创造不一致,让用户感觉自己需要改变。
2、思想和行动不一致。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认知失调”,也就是思想和行为不一致,这会让人内在的状态感觉混乱,本能的会避免认知失调。
简单来说,就是人会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所以富兰克林会向讨厌自己的人寻求一些小的帮助,比如借书,从而让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
在公司的时候,感觉一个同事对我不是特别友好,后面我就时常会请求他一些帮助,有一些小问题自己能够解决,还是去假装找他帮助,然后在他帮助我之后表现感谢,慢慢关系就好了很多。
当然寻求帮助最好尽量小,举手之劳那种,不要特别困难,那你去找别人肯定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3、自己和别人不一致。
人一般希望自己是合群的,特别是当这个群体的人和自己有相似性,或者是自己喜欢的群体的时候,更愿意和他们保持一致。
所以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不要自说自话,而要用第三方的证言,这样更容易让人相信,如果第三方形成了一个群体,那么说服力就会更强,形成从众效应。
所以可以刻意的去积累一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这些东西摆出来,说服力要比自吹自擂好得多。
也可以有意无意识的塑造自己产品,受欢迎的感觉。比如说一些电商网站或者游戏里面,都会轮播用户购买产品的文案。这样就给人这个产品非常受欢迎的感觉。
看过日本的一个非常搞笑的综艺节目,说是打开电梯的时候,电梯里面的人全都背对着电梯门口,然后进去的人受到群体的压力,也会转过身去,特别好玩,这就是避免和别人不一致带来的效果。
4、避免这种倾向带来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形象去影响别人,但是也要注意避免受到这种倾向的影响。避免不一致倾向,容易让人变得固执和死板。
查理芒格说:人类的头脑和卵子的运作方式非常相似,当一个精子进入卵子,卵子就自动启动一种封闭机制,阻止其他精子的进入。人类的头脑也很像,一旦被某种思想先入为主,就很容易启动封闭机制,阻碍其他的思想进入。
所以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要敢于挑战自己过去的思想,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不要对新的东西保持质疑和抵触,而是要理智的分析,是不是比自己拥有的思想更好,如果是的话,那就要勇敢的更新迭代。
不要觉得和自己不一样的就是错的,不要觉得和自己不一样的,就是不重要的,如果有这样的意识存在,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