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里,一中印象

作者: 晋梅一枝香 | 来源:发表于2023-02-06 00:00 被阅读0次

    知道县一中,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未上学读书,听奶奶说,细爹在县里一中读书,成绩很好,在班上和年级总是前几名。我似懂非懂。我看到了桌上细爹带回家的那枚细小呈长方形的刻印着黄梅一中四个字的红色校徽,便拿在手里把玩。还看到了细爹获奖的几个笔记本,扉页上用毛笔写着陈利新同学在本次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获得年级第一名、第二名,还有以资鼓励等字样,落款为黄梅一中,还有日期。

    还记得,一九八二年的暑假里,听了广播里的通知,我打着赤脚走在滚烫的泥土路上,陪着细爹去管理区里领取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时,才读一年书识字尚不多的我看到了那封录取通知书,信封上印着的华中工学院几个大字,给我留下了十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七年之后,我由蔡山镇中考入了一中。同村的国雄和国纯也一同考进一中。一中开学那天,我们三个人在家长的陪同下,一大早便坐着村里的同一辆机动车一起来一中报到。看着张贴在高三寝室东面外墙黑板上的分班名单,我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分在四班。他们两个分在一班和二班。

    一中历经沧桑与辉煌,办学历史悠长,文化底蕴厚重。今年,适逢一中建校一百一十周年,搬迁新校也已经二十年了。今年,也是我们九二届高中毕业三十周年。

    回首往事,印象最深的,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在老校的时候,尤其是读书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不但总也挥之不去,反而历久弥新,鲜活在岁月的深处,也鲜活在记忆的深处。

    那时的一中,有高中部和初中部。高一、高二年级都是7个班,每班50人左右。高三是9个班,因为多了一文一理两个补习班。我高一分在四班。高二上学期时,期中考试之后分文理科,一至五班为理科班,六至七班为文科班,我选择读文科,分在七班。

    那时候,国家实行的是五天半工作制,周六上午有课,下午和晩上休息,自由活动;周日上午安排半天补课,下午则自由活动,晚上自习。那时候,作业不多,考试也少,周末生活丰富多彩,可以逛街,可以打球,可以爬山,可以睡觉,可以走亲戚,一些勤奋的同学也可以到教室里学习。同学们自由生长,个人素质全面发展。

    那时候,我们学生住的寝室都是平房,几十人一大间,里面都是些上下两层的木制单人床铺。白天吃饭时,同学们大多来到寝室,一边吃饭一边谈天说地。晚上睡觉前,有的哼歌唱曲,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着手电筒看武侠小说,有的大呼小叫,十分热闹。

    那时候,学校规模不大,校园面积有限。市面上还没有商品房的说法,许多老师全家住在校内,房子都是学校分配的。虽然条件有限,但给人的感觉是简朴温馨,其乐融融。

    那时候,学生食堂没有品种多样的早餐,我们学生一天三餐都吃白米饭。米饭装在几个长方体的移动推车里,员工们用铁皮制的或大或小的舀子打饭,大的一下是四两,小的一下是三两。我经常是打六两或八两,很少是打四两,因为打少了吃不饱。

    排队打完饭后再打菜。菜盛在一个个的大盆子里,置于木桌之上,在食堂中间靠两边南北方向平行排开,基本上都是些素菜。时令蔬菜两毛,酱干类三毛。偶尔也有一小盆肉菜,通常是辣椒炒肉,五毛钱一打。那时候大多数同学家里条件不太好,因而打肉菜的人很少。有的阿姨人很好,看你黄皮寡瘦的会多打一点菜,或打一点菜汤上的油水。

    那时候,只有老师食堂里有特色早餐,不过品类很有限,通常只有馒头、包子、油条和稀饭,尽管如此,但我们都很羡慕。待老师们排队买完早餐离开之后,若是还剩下一点馒头包子,马上就会被几个早就守在一傍的眼疾手快的学生抢购一空。

                      (始作于2022年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年里,一中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nj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