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折耳猫的多篇投稿作品,在看了你的多篇作品后,在作为一个读者的角度,向你作品提出以下个人愚见,给你的建议也是看见你有,我经常也是明知故犯的几点,望能采纳。(文中提到文章在公众号帆布口袋中可找到,书籍电影内容自行百度)
修改
《都挺好》里的苏大强要将写的诗词丢进垃圾桶,蔡阿姨捡起来念两遍再夸赞几句,苏大强便觉得自己真的文采非凡,开始努力写诗出诗集,苏大强真有文采?
其实不然,从前面可以看出,苏大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图书管理员,只能算是偶尔动动笔墨。那为什么苏大强相信自己能写出诗集并且开始写呢?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开启自嗨模式,按自己头脑中的构想写下去,一口气写下数千字,然后洋洋自得内心十分欣慰。
但正是这种感觉会蒙蔽我们的内心,我们有自己的思路,所有我们可以一扫而过明白写了什么,但读者并非能够完全理解,甚至读不懂。
才写完后去检查作品仍然是以一个作者的视角,不能够从一个真正读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情况下发出去的文章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思维跳跃,若非经历或者看过同一作品,则看完一篇文章也不知道作者想具体讲述的是什么。
有人之前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这个问题,解决方法很简单——写了文章后过几天没有灵感后再去检查重新修改。在还有灵感的时候依然会被灵感蒙蔽,看文章缺乏客观性和审查力度。
布局
从你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你有注意观察学习那些好文章的结构。但在形式之外,更要注意小节与小节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调音师》中,你进行夹叙夹议,同时以一概括,总结性的话作为小节标题。
夹叙夹议的同进行,没有叙述明白具体内容是什么,也没有从具体的事例中让读者体会到人性。所以造成我这样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知道这个电影讲述大概事情的读者也感觉读起来很混乱,而我昨天把文章给我女朋友看时,她说能够看得懂,因为她看过这部电影,当我问她以一个没有看过电影的角度来说怎么样时,她则说感觉有些混乱。
而小节标题,你顾及小节与它的联系却没有顾及到小节与小节的联系,从而读到你的小节标题时,没有能提供的强烈信息,表现出的是作者的自嗨及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才能读懂的梗。书评或是影评,我们是写给更多没有看过的人观看,更应该要照顾这大部分人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由于我们不是那些大师,不能多方位照顾,可在写文开始先确定是写议论,记叙还是说明为主,其他作为辅助作用。
对于小节标题,及写文结构,可以试试小学老师教的列提纲法,虽然我也是懒得列提纲,只是在脑袋里描绘简单的框架,但也明白写出来的提纲要比想象构思出来的要清晰得不止一星半点。
开头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最近的这两篇开头都比较突兀,像介绍一个新朋友时,还没有介绍名字就要开始一起疯狂玩耍。这并非不可,但突如其来的热情会让人不知所措,没有循序渐进的舒服。在《何以为家》中,做得好一些,但也存在没有介绍完便开始议论。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文章如一盘菜,吃的第一口决定了最重要。你可以尝试以提出问题或者简单高度概括故事(案例)的形式引出(如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
同时将观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读者接受,如三国演义,作者不高呼褒刘贬曹,但是看完后会觉得刘备这个男一做什么都是有正确理由的。
文中
写作的技巧我也半路出家,只能是一知半解。你的文中我也只能看出一点小小的毛病——避免口语话。
我们要和读者用朋友的口吻说话,但不可以过于像熟人一样交谈。你文章中这样的现象比较不明显,在作者祁霁的文章中这种现象比较严重,你可以在公众号里看看应该就明白了。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文章中能不用尽量不用了、呀、啊、是吗、对不对……这样的词,这样的用词是一个习惯,在写作的时候加以注意即可。
主题
你也许听烦了这个点,但是我还是得和你再说说,因为前面说了,感觉你的《调音师》这篇文章比较混乱。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写文的途中不能半路丢了魂,然后突然想到再找回来安上。只有头有尾没有身体也是不完整的。
对于我,无法做到写文的时候全神贯,所以经常会写着有点跑题或出现多重主题。后来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感觉好了很多。
前面提到了列提纲的方法,同样的,在梳理文章提纲主线的时,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精力集中紧扣主题。
具体的步骤是,在梳理提纲的时候将主题写在边上,写下一个与主题比对,其中的联系和关系是什么。同时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简单的规划文章和案例。
写小标题的时候思考好是否与主题有关,遇到无关主题的部分,即使再擅长写,有再好的案例,如果不能靠近主题时也要忍痛割舍。
剩下得事情就只是打字和丰富文章内容,相对于之前,打字时少了项工作,这样就能把同样的素材写得更淋漓尽致。
给你说的是我能看见的一些地方,如有不对的地方还希望能多批评指正。希望我们一起在各自的道路上努力,早日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
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