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936fa2bca3360310.jpg)
昨天我们聊了季札,他是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与孔子并称为“南季北孔”。
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家,他高瞻远瞩,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他胸有丘壑,登高望远,准确地预测了周王室的兴衰起伏。
他博闻强记,才华横溢,因博学如海而受世人所景仰。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精准的预言家,司马迁曾评价他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
他出使各诸侯国,能够准确的预测他国的未来局势,而且料事如神,不得不让人心生佩服。
而季札之所以能见微知著,皆是因为他见识广博,熟谙天下形势,对时局的走向有着异常清晰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他宅心仁厚,谦逊守礼,曾前后多次让国,故有“三让”的美称。
然,关于季札的“三让”,后世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季札本是寿梦心中完美储君的不二人选,然季札却以这样立储不合礼法为由,三番五次地拒绝继位。
或许是因为历朝历代,因为争夺王位同室操戈、杀戮而导致的宫门喋血、百姓罹难的事例数不胜数,所以,季札希望他的主动让贤可以避免这样悲剧的发生。
亦或是,季札贪恋他先祖泰伯“让国”的美名,他也想效仿祖先的“让国”来成就自己“至德”的美名。
然,泰伯“让国”成就了姬昌,姬昌不负众望,招贤纳士,励精图治,带领国人做大做强。后来,姬昌的儿子姬发领军灭商,建立了周王室。
泰伯此举,利国利民,成就了周王室的百年基业,为后世所赞颂。
然而季札的“让国”,却引来了同室操戈,导致了后来的“专诸刺王僚”,他的礼让之风演变成了杀戮。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fe3cb192e215e15b.jpg)
这虽不是他的本意,却同他的本意背道而驰。他不杀伯仁,但伯仁却因他而死。
所以,导致这一政变的,皆因他的多次让国,致使吴国内部发生权位之争,引发震荡。对此,季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说这次震荡没有动摇吴国的根基,阖闾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取代了吴王僚,吴国也没有因此而发生更大的灾难,但季札的做法还是让吴王僚白白丢掉了性命。
当季札出使归来,看到眼前的一幕,他跑到王僚的墓前痛哭失声,是后悔自己呢,亦或是可怜吴王僚呢?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答案只有季札自己知道。
既然季札能高瞻远瞩,有着异常清晰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精准地预测他国未来的走向,难道他能不知公子光的意图?
或许在他心中早有预判,然他并没有采取预防措施,亦或是天意难违,总之,他放之任之,任凭悲剧上演。
正如他自己所言:“只要先王的祭祀不断绝,人民不至于没有君主;社稷有人奉祀,那就是我的君主。我能去怨谁呢?”
季札的意思显而易见,于他而言,只要是王室的血脉,谁做这个王都无所谓。
如果季札当初不让位,凭他的聪明才智和政治远见,他应该是位贤明的君王,吴国在他的带领下或许有更辉煌的明天,那时,历史或许也会改写吧!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既没有如果,更不可能逆转。
季札既不爱权,也不重利,他贪恋是美名。
为了美名,他舍弃了本该属于他的江山社稷;为了美名,他归隐林泉,躬耕劳作。难道这就是贤达圣人的高洁风范吗?
谁说王者不能成圣,荛禹舜难道不是圣贤,周朝的先主文王不是圣贤吗?
季札有足够的能力领导吴国走向辉煌,创造未来,然他却消极避世,做了个甩手先生,归隐田野去成就其美名。
所以,自季札离开后,阖闾即位,他穷兵黩武,不讲仁义,他手下的吴军更是横征暴敛,肆虐横行,欺凌弱小。
阖闾推行的是暴政,而非仁政,虽说他有过一段辉煌的霸业史,但却昙花一现,霸业来的快,灭的也快。
自季札开始,从吴王阖闾即位,到吴王夫差三世而亡,前后经历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不能不令人惋惜!
然,古人已矣。这也许只是个人的偏颇之词,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主流价值观,是非功过自有评说。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季札是一个万世景仰的圣贤。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人也是人,身上难免有瑕疵,但瑕不掩瑜,他们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尊崇。
季札不仅是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预言家,他还是位了不起的音乐家。
他不仅拥有广博的学识,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对歌舞的评价,不矫饰,不虚夸,褒贬精当,一针见血。
若要了解季札的音乐天赋和艺术鉴赏力,我们明天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bd1ac402f82f3ff4.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