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路上从来都是孤独的,可孤独地前行,谁说不是一种享受呢?只是偶尔回忆起来,总会感伤一番,那逝去的童年,逝去的青春光影终究是回不来了,留存的这份美好还望能常驻心间。
亏得学生的身份,寒暑假在家总还不至于被人诟病,也就有了参加大型宴请的机会。正是得益于此,才能够借以礼俗之名与儿时的伙伴碰个面。
前年,也就是研一寒假那会儿,受邀参加伙伴的婚礼。起初听到这个消息,自是惊讶得不行。伙伴比我小三岁,我比伙伴高三年级,更多的仍是假日一起玩。这么说来,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儿时的玩伴。
似乎初中毕业后,没有了联系。我去县城读高中,他毕业后直接去当兵了。待自己寒暑假回家,整个人也不愿意出门了。时间一久,即便伙伴当兵回来了,顶多也是新年那几天,彼此间也没什么可聊了。
多年后的寒假,家人正围着看晚会打扑克,好不热闹。这时,门突然被敲响,伙伴的爸爸满脸笑容地进来了,爷爷迎了上去。
大体情况也猜到了,总还少不了惊讶。参加婚宴的那天,现场甚是热闹。曾经那个调皮,不讲究的嘟嘟脸男孩,现在已然成为西装革履,面部轮廓俊朗,线条感明显的男人了。
初见,“兄弟,恭喜啊。”
“感谢兄弟捧场。”他握着我的手,稳健而有力,用浑厚的声线说到。
寒暄几句后,落座开席。他携着爱人给每桌敬酒,俨然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即便还带着些许青涩,反倒多了几分本真。
转头看看自己,总觉得还是太过幼稚。整个人还没长开似的,待人接物方面缺乏几分豁达,不够大气。
这次暑假,在一场葬礼上,遇到了一同上学的伙伴。间隙之余,主动上前寒暄了几句,也就知道了大致情况。
自从高中毕业后,伙伴跟着自己的亲戚学开车了,这还是从奶奶那里了解到的消息。原来他已经换了工作,现在干刮泥子的活。有活的时候一连好几天,没活的时候呆家里玩玩游戏,有伴了打打牌。
即便寻着大人的模样步入了社会,试图融入社会,可他依旧是那个周到,细微的大哥模样。
在葬礼开始之前,我,妹妹还有几个小伙伴一起坐在阴凉地候着。一位熟识的姑奶给送水来了,只给了他和自己的孩子,其实也拿不了这么多,只能由血缘轻疏来定。他将水直接给了小妹,自己重去拿了一瓶,还给我带了一瓶。
这里仅摘取了两位朋友的些许片段,虽然过往如浮萍般越荡越开,那一圈圈的涟漪如袅袅余音,总会在某个时刻串起颗颗如珍珠般的回忆。
倘若揭开表层的浮萍,内里呈现出来的是什么呢?
作为学生身份,好似有些许优越感,不论其它,至少在学历上,可真实情况如何呢?
不论城乡,还是中产或者工薪阶层,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已形成共识。剥去高大上的修饰,读书似乎就是为了以更便捷,更轻松的方式赚到更多的钱,能够远离家乡是最好不过了,这是乡村普遍的看法。
现实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多半人没完成学业就选择了辍学,投奔亲戚朋友,打工去。书没读多少,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结婚生子,有车有房,怎不让人羡慕,学历什么的似乎不值一提了。
伙伴们,不出意外地,每人都开了一辆大型的SUV,在村里还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偶尔碰到那些坐在车上的伙伴投以热情的眼神与靠脚步出行的那双略微不自然眼神相触碰时,总有那么一瞬,如触电般回望自己,陷入沉思。
读再多的书,仍旧是为了就业。不断求学过程中,可能还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甚至对于步入社会有点儿逃避。即便步入了社会,现实仍旧会击得自己满地鸡毛,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该何去何从?
如果以农村现行的判定标准,不说成功,能够不被诟病而被称道的话,应该符合哪些标准?
该谈朋友的年纪有了朋友,结了婚,生了孩子。有车,在县城有一套房更好。
现在的自己呢?
到了年纪,女朋友没有,更别说结婚生子了。
没车,更没房。
怎么不算是一个农村里的失败者呢?我的心绪怎么不会受到影响。
虽然有学生这一身份附体,长远看来,似乎被寄予厚望,有出息。越是这样,内心越加不安,我不需要这些虚妄的期许,怎么能不为自己担心呢?
这些外在规训其实不值一提,我现在还没准备好去开始一段感情,庆幸自己还有选择的权利,那就暂时不要开始。
没车,没房?
此心安处是吾乡,人都没靠岸,要啥车和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