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的地铁里,发生了一件小事。
如同往常一样,早高峰的地铁是拥挤的,闷热的,又是沉默的。每个人都低着头盯着手机,还有人倚靠着闭目养神。列车在停站的时候,挤进来一对母子,孩子七八岁的样子,车门还没关上,就开始大声地哭闹起来。
过了几站还是“鬼哭狼嚎”,显然孩子的哭闹已经影响了地铁里的其他乘客。很多乘客频频转头,试图引起这位母亲的注意,也有乘客猛然被惊醒,露出无奈又厌恶的神色。
不知是谁低低得说了一句:“孩子都这样了,家长都不管吗?”这位家长脸上挂不住,就开始大声指责孩子,“你看你,烦死了,就知道哭,就知道给我丢人现眼……”声音大得就好像故意说给其他乘客听的。
这位家长大声地指责孩子,或许她真正指责的不仅是孩子,还有我们这些“不体谅”的围观群众。在生活中也常遇到,每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吵嚷,我们好心提醒的时候,家长们通常以“哎,小孩子小不懂事,你跟他计较什么”作为回应。
1
低声地批评孩子
面对这类现象,我们会觉得孩子没有教养,又或是产生“有其母必有其子”的顿悟。有时候我会想,家长批评孩子就不能好好说话了么?细声细语教育孩子真的这么难吗?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个事情,不同的声调会起到不同效果。尤其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原因是,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当有人跟我们说话很轻的时候,我们会放下手中的活,集中所有注意力去侧耳倾听。孩子也是一样,低声批评孩子,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还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你和他人正常交流,对方突然降低了说话的声音,你也会降低声音跟他说话。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别人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的“变色龙”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见。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模仿不仅是他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他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体现。
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进行模仿学习的最直接、最恒久的对象。孩子许多行为,都是从父母身上模仿学来的。
因此家长轻声细语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让哭闹的孩子也冷静下来,不再大声哭闹。也可以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冷静地处理各方面矛盾,而不是因为矛盾而面红耳赤两败俱伤。
2
提倡讲道理而非斥责
很多人可能会把低声教育误解为“轻声细语地骂孩子”。
请你想象一下,孩子不听话,家长硬生生地压住洪荒之力,降低自己的声音开始批评孩子“别吵了,回家以后我再收拾你。”
很多好面子的家长通常会采取这种做法:压低声音(防止让别人听到)告诉孩子“回去在收拾你”。虽然也是“低声”,但是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低声教育,这是在低声地威胁孩子。
真正的低声教育是把自己的期望用恰当的措辞告诉孩子,而非使用伤害孩子自尊的语言。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家长在说话前应该再三衡量,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带孩子逛超市,直接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在孩子乱买东西的时候你气急败坏地当众责骂。)
当然低声教育不仅对孩子起到作用,对家长也是有效的。低声教育能让家长自身平复情绪,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家长在被激怒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往往会说让自己后悔的话,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低声教育实际反映了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孩子是为了转变孩子,但孩子能否转变,不在于其表达声音高低,而在于有没有道理,能否为孩子所接受。
3
教育孩子低声说话
“低声教育”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轻声地教育孩子。事实上低声教育还可以是教育孩子在公众场所轻声说话。
分享一个故事,发生在7月份的英国。
天使和坚果派的孩子们在世晗老师的带领下开启艺术课堂。世晗老师讲解完名家艺术作品,子们带着启迪的喜悦孩前往剑桥植物园写生。
途中有一个姑娘把伞拿在手上晃来晃去。针对这一现象,世晗老师很严肃地停了下来,跟大家分享他到英国之后学习的最重要的为人之道——公德心。所谓公德心就是,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首先想到,这件事情是不是会影响,甚至伤害身边的人,或者更多的人。
世晗老师的一番话让大家陷入了深思,这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品质背后,折射出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和行为,俗称“家教”。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和同学一起生活的时光(尤其是在大学)。孩子们要经历和室友的相互磨合与适应,但除了生活方式的差异之外,“公德心”是影响孩子是否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因此这是每一个家长要给孩子上好的必修课。
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差不多的
区别他们成为不同的人的因素,是教育
你肯定不乐意发现
未来你的孩子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讲话
在面试的办公楼和保安激烈争吵
愿我们的孩子能够在点菜的时候低声细语
也能与朋友相聚的时候开怀大笑
低声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原创文章,严禁转载,已授权公号“天使和坚果派”,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