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被这些游戏吸引。
游戏目的是促进儿童关注数字与数字、数字与运算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游戏过程:
1)将20颗围棋子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方法写出几个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
2)将每一种分配方法对应的算式都写出来,制作数字树。
我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很喜欢。因为一边玩棋子,一边写算式。估计有的孩子写着写着,就不用玩棋子,直接写算式了。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对数的感觉也就出来了:这里多一颗,那边少一颗,合起来总数不变(和的守恒定律出来了)。还要写减法算式,这个也好写:都是20颗,去掉1颗,剩下19颗;去掉2颗,剩下18颗……很快就能搞定这样的游戏。
当然,这是优生的玩法。绝对不排除有的孩子会毫无章法地玩,人家可以写好多算式出来,他就写两个之后就封笔。这也是允许的。
书上说——数学发生学倡导的认知过程是:从浪漫模糊的整体到局部的精确,再从局部的精确到新的、综合性的整体。儿童的认知过程,不是从局部到整体,而是从整体到局部,不是局部相加等于整体,而是在浪漫整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步进行“局部精确”。
整个游戏过程中,儿童都是在围绕“20”进行把玩——会计数、会读数、会认数、会分物、会写算式(加法和减法都可以),感觉这个20都要被儿童玩坏。都是从局部开始,最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不过,当看到儿童制作的数字树时,我又会恢复到教师的身份,期待儿童能有这样的表现:
分成两堆时:1+19=20 2+18=20 3+17=20……穷尽加法算式,对应每一个加法算式找到它的双胞胎算式,最后再对应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分成三堆时:1+1+18=20 1+2+17=20 1+3+16=20……同样可以穷尽这样的加法算式,也可以写出对应的减法算式。
接下来分成四堆、五堆,都如法炮制。
也许,让我兴奋的不是看见分成两堆的算式,而是分到三堆、四堆、甚至五堆的时候,孩子们写的连加的算式或连减的算式,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强的刺激。
我是不是有些贪心呢?
明明是游戏,明明说好的不干预,不引导,不添堵,让孩子尽情地玩,可还是有些“非分之想”。难道这就是一位数学老师不应该有的“表征”吗?戴着一幅数学眼镜看儿童,而不是戴着人学的眼镜看儿童。
很显然,我对于“浪漫的精确”并没有领会到位。我一开始就想儿童进入“精确的浪漫”,这的确是有些贪心,总是用很高的标准来要求儿童,久而久之,估计儿童也不会和玩了。
先让儿童愉快地充分地度过浪漫期,任由他毫无章法地分吧,他总会分着分着,写着写着,对数有一定的感觉。写完之后,在制作数字树时也才将那些感觉表达出来。即使遇到没有感觉的儿童,都不要心急,都要保持足够的耐心陪他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