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多年前,有人拿着话筒到处去追着人问:你幸福吗?
这其实是一个命题作文,提问者想让作答者从外部因素来证明自己已经获得了幸福。不过,既然是这样,你还用疑问句干嘛呢?
所以,就有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诙谐式的答案:我不姓福,我姓曾。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18393/a67b2902b43ae5c7.jpg)
本文不关注外部因素,只分析人的主观上缺乏幸福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这一状况。
一个缺乏幸福感的人,按照自我认识来划分,大致可分为自卑和自恋两种,两者属于两个极端,而这两个极端又不是彼此孤立的。
幸福,其实是人的一种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就像杆秤上的砣绳一样,往左拨了是自卑,往右拨了是自恋,唯有拨到一个与它的承载重量相符的平衡位置时,秤杆上的刻度才是幸福。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18393/fb0eb86df47efc11.jpg)
《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此“道”涵盖万千,包含若干衡量事物利弊的尺度以及每个人可以承载外部压力的负荷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思考问题最为简单。殊不知,人在数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脑容量早已扩大了很多倍,光神经元就有100亿个,还以一种色盲的眼光来看问题,明显是上古时代的思考方式了。
自卑,可以理解为对自我的一种否定,这种否定与外界关系不大,而是一种本体对本我的彻底否定。比如说,看到自己的伴侣跟异性走在一起,便在心里无比肯定地认为他俩有一腿,那异性哪哪都好,不由自主地就拿来跟自己相比,气质、外形、言谈举止都甩了自己几条街。甚至,自己一个人在大街上走着,听到旁边有人大笑,便下意识地认为是在嘲笑自己,于是低头看看自己的装束,整理一下衣着,然后快速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18393/bf33e244f1dcf4c1.jpg)
更有甚者,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既然是喜欢嘛,肯定觉得他/她身上到处都是优点,于是马上就会产生一种类比的心态:他/她那么优秀,就我这条件,哪配得上呢?
于是,思想引领行动的轨迹迅速偏向自卑的一端,各种烦恼郁闷像狂风骤雨一般压过来,压得命运的天平离中间地带的幸福越来越远。
自恋,则正好相反,甚至危害更大,它在天平的另一端,并时常披着伪幸福的外衣,而当这种外衣被掀开时,要么是自恋者本人,要么是掀开外衣的人,就会遭受灭顶之灾。若从掀衣的反面来分析,这也是历朝历代出现了那么多的奸臣而且可以混得风生水起的原因。
因为他们不光不掀衣服,而且还一件件地往上披。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18393/d21e9fec1bfced47.jpg)
上面已经说过,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人类对自我的认知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对自己经常是有着双重认知的,为自恋和自卑的复合体,很多情况下是人前自恋,人后自卑,并经常把自己在人前表现的自恋主观地刻画为自信。
这在成年人的攀比心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闺蜜刚买了限量款包包,我再看看我的包,自卑感马上就来了,而当我又买了新款的限量版包包时,必定会很“自信”地挎着约闺蜜去逛街。
这种自信,以一种自我所能接受的最直接的方式刺激自己关于幸福的应激,可以获得短暂的幸福感,更确切地说,它跟自恋比较相似,是一种应激性的伪幸福。
这种伪幸福又常常体现在酗酒上,酗酒这种行为通过化学性扩张血管的方式加速血液流动,传达给大脑一种短暂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可以给人一种放下一切烦恼的错觉。但酒醒之后,血管收缩到正常状态,那种酗酒时风轻云淡、得道成仙的愉悦感也随即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空虚。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18393/4e695d911816ef34.jpg)
这一点,郁郁不得志的李白深有体会,所以写下了“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句,这个千古名句,其实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唯我独尊的高度自恋情结。
其实无论是天平两个极端的自卑或自恋,都是一种出于对“本我”的错误认识造成的,这种错误认识受身体机能的限制,有一定天生的原因,但更多来源于成长过程中父母、亲人、朋友等环境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原因——所受过的教育。
我们通过被教育所获得的知识中,儒家思想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文化体系,并经久不衰,当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却容易被人忽视它与生俱来的时代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18393/ba244abe74a956aa.jpg)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说是“雄”,其实还是靠着周文王分给祖宗的那点家业,但当时农民阶级众多,且多数不具任何文化水平,所以偶尔冒出一两个聪明人便可传道授业了,于是有了诸子百家。
就文化传承的范畴来讲,儒家作出的最大贡献有两个,一是改变了旧统治阶级的“官学”模式(只有贵族以上的阶级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成功转变成了“私学”模式,使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二是倡导了一种知“礼义廉耻”的社会风气,这无疑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存在一个缺点,即,没有指出如果有人不遵守这种社会规则,那么应该如何改变遵守者与不遵守者之间产生但矛盾呢?
古代的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缺点早已洞悉,这也是孔子周游各国,君主把他作为座上宾却不重用他的原因。以至于后来的汉武帝虽然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己却从来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
所以,儒家的这种谆谆教诲更像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直抒胸臆,只适合用来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却不适合用来治世。
诚然,如果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那么天下太平,其乐融融。
但另一种如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现实”,正是我们产生烦恼的原因。也许有人会反驳,从小到大我从来没学过儒家这门学科,怎么会受其影响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18393/1442ca8f650fdbf9.jpg)
不错,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里没有这一学科,但其实我们所受过的教育无不跟此息息相关:出门前父母叮嘱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友爱,到了学校老师叮嘱要讲文明懂礼貌,这其实都是与孔孟之道如出一辙的。
这并不是让你走向另一个极端去欺骗、侵犯别人,只是起码你遇到这种情况时,起码怎样去应对。
因为从来没人告诉你,如果别人对你不文明不礼貌呢?如果有人不诚实呢?
让你更困惑的是,我对我的好兄弟一直讲文明懂礼貌的,怎么一到关键时候就开始坑我?或者,一点都不诚实的奸商开着豪车从你身边扬尘而过的时候,你心底居然会有一种想要成为他的感觉。
真该死!我怎么会这样?我到底应该听谁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18393/7dfb764f5e272865.jpg)
言归正传。其实,有了钱也不一定幸福,因为你有了100万的时候,站在有1000万的朋友跟前,你还是自卑的,有了1000万,你会获得短暂的伪幸福,并会自恋地认为可以挣到1个亿。在此过程中,自卑与自恋的秤杆会一直剧烈摇摆不定,始终无法静止在幸福的平衡点上。
欲望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无底洞。一个小孩子看到别的小孩子手里拿着糖,想抢过来吃就是他的欲望;长大了以后知道男女之事,便有了性的欲望;踏入社会以后看到别人开着豪车带着美女,自己也想拥有,这都是欲望 。很多人获得幸福感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追求并实现自己的欲望,每次实现欲望的结果都会给自己一个好的反馈,然后把这种反馈作为实现新的欲望的动力,孜孜不倦,直到有一天欲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那悲伤就来了。按这个恶性循环,从此便与幸福无缘。
那么问题来了,以你自己的努力,到底怎样才能幸福?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18393/a92ba1edf29d80d6.png)
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或干脆不要对它有任何看法,别那么关心自己的遭遇(事实上也没几个人真的在意你的“悲惨世界”),永无休止的欲望只会让你越陷越深,过度的自卑与自恋都会让你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梦想和欲望像一对孪生兄弟,请擦亮你的眼睛,因为稍有不慎便会被欲望其羁绊一生。
跳出“本我”去思考本我,到底什么才是我最想要的,什么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该怎么做,想必你已经有了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