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晋献公派寺人(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勃鞮到蒲城讨伐晋文公。当时还是公子的晋文公重耳外放蒲城。晋文公翻墙逃走,勃鞮砍到他的衣角。
等到晋文公登国君之位,勃鞮求见,晋文公推辞,说:“当初骊姬之乱,你用弓箭射我,把我困在蒲城,砍掉我的衣角。之后我逃到狄人的地盘跟狄君在渭水岸边游猎,你又听从惠公的命令来杀我。明明给了三天时间,你一天就到了。你可是听从了两任国君的命令要杀我的人!你屡次让我陷入困境,但我跟你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你回去想想吧,改天再来见我。”
勃鞮回答说,我以为您知道为君为臣之道,所以才返回晋国。看来您还是不太清楚,很快就会失去晋国再次出走。
勃鞮是这么定义君臣关系的。服事君主没有二心是臣子的职责,明辨不混淆好与恶是君主的职责。君是君臣是臣,这是明明白白的道理。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并贯彻始终,才是万民之主。晋献公和晋惠公时代,重耳是蒲人和狄人的一份子罢了,两位国君所厌恶的,勃鞮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不杀重耳的理由。毕竟这是国君的命令。力所能及除去国君所厌恶的,这不是二心。勃鞮反问晋文公,您如今即位了,难道会对蒲、狄有单独的好恶吗?
勃鞮举了几个例子。
例子一:商汤的孙子太甲,不贤明,商的相国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三年之后,太甲改过,伊尹让他复位,成为一代明君。
例子二:管仲拉弓射击还是公子小白的齐桓公,但最终辅佐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乾时之战,申孙之箭射中小白的带钩。申孙是箭失的名字,估计是当时的品牌。桓公最终还是任用管仲为相。
勃鞮说晋文公的德行所覆盖的区域怎么这么不宽裕?自己是忠臣,君主当喜好才对,如今却厌恶,这君主能当得长久吗?文公实在不能明白这个教训,放弃了成为人民之主的道理。他说自己不过是有罪的人,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既然不见我,就让晋文公后悔去吧。
晋文公不接纳勃鞮,结果吕甥和冀芮担心秋后算账,后悔迎纳晋文公,计划作乱。他们打算在己丑日焚烧晋文公的王宫。等到晋文公出来救火的时候,趁乱刺杀晋文公。勃鞮知道后,告诉晋文公。文公说不是我不明白你说的,是我小心眼啊,我还是离开吧。晋文公跑到秦国一个叫王城的地方,将发生动乱的情况告诉了奇梦工,到了判断当天进攻的王宫着火。吕甥和冀芮合两个人找不到晋文公,寻迹追到了黄河边,被秦穆公干掉了。
笔记:一些警匪片,毒贩喜欢说这样的台词,我和你没有私人恩怨,这只是生意!Don't make it personal,It's just business。在某种程度上,犯罪人确实不是针对特定的人实施犯罪,他只是把挡道的人给做掉了,这就是勃鞮说的他动手的对象并不是重耳这个人,而是重耳公子的身份。但是对晋文公来说,二者是合一的。
有些场景下,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辩解。哪些场景?天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