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看完《芳华》已经快一个月了,当时的感动与情节已经有些模糊了,但芳华对我的感动却越加清晰。果然让时间沉淀下来的所有才是值得记忆和珍藏的。
芳华上映的时候,各种影评刷爆朋友圈和公众号,除了对影片的背景,剧情,阵容的介绍,更多的人表达的是“好人无好报”的不平之情。我印象较深的是朋友圈中一个姑娘说的“看了芳华,我感觉这部电影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讽刺,善良的人得不到好的认同和回报,最后以所谓的自我安心和满足来最终诠释善良的结局是不是太过牵强?相反自私的人,有身世背景的人不需善良就能有好的回报。那么,我们还需要善良的人吗?” 我想她的感慨表达了大多人的感觉。还有各路大神从专业的角度对影评内容进行解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系攻略专家熊太行的解读,从人性和社会性的本质入手,剖析三位主角的选择是有据可寻的(http://www.jianshu.com/p/f54ba3799373 熊太行《来吧,给你拆解芳华中的职场惨案》)。古人诚不欺我,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看完芳华,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灵满足即为幸福,我看到的是两个内心充实而满足的人,刘峰和何小萍。为什么呢,听我细细说来。

两个文工团中最底层的人,都有着强大的精神世界。一个是奉献(刘峰),一个是坚韧(何小萍),都是从古至今最为歌颂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而之所以歌颂是由于稀缺。那么芳华中的两个人的伟大精神是否是与生俱来的?答案显然不是。他们的精神都是生活环境所迫而形成的保护色,并不纯粹,奉献和隐忍的背后藏着不能对别人诉说的苦。如刘峰对林丁丁的爱慕之情,何小萍由于体味(实则是贫穷和地位低微)被大家排挤的不堪。
很多人评价的他们都是善良的,其实也只是他们怯懦、无力的改变自己低下的人生地位而衍生出来的保护色,如刘峰拒绝去学习的机会,不是无私而是自私(官方已经吐槽了),这是以刘峰的视角作出的最佳选择(所以我们并不应该替他惋惜),这么做刘峰的收获是:1获得大家善良,大公无私的好评;2追求自己的爱情。何小萍的善良则主要体现在刘峰身上,去送声名狼藉的发配走的刘峰,以及离开文工团去当医务兵;其实这种善良也是基于现实的无奈,唯一让何小萍感到温暖的人离开了,那么她在文工团继续下去也只有冷眼和欺压了,所以这种选择可以说是一种解脱。
既然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奉献坚韧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和善良都是适者生存的无奈之选,那我为什么说他们内心满足呢?因为当她们努力维护的保护色褪去之后,崇高而伟大的精神世界随之坍塌,表现在刘峰战场上一心求死,何小萍获得英雄称号后的精神崩溃,到此为止,都是现实生活的悲剧,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隐性制度(好多片段都有体现:如林丁丁对雷锋刘峰的举报,政委对何小萍的捧杀,郝淑文对英雄何小萍的嘲讽,及其与陈灿的权权结合等,都透着腐败无奈和人性的冷漠和恶毒)。
难得的是,战场中一心求死的刘峰活着回来了,虽然丢了一支胳膊;何小萍疯了却得到了英雄的荣誉。正是物极必反,刘峰与何小萍经历了精神世界的崩塌,生离死别的战场,生活苦难的加持,对人性的恶毒冷漠,对社会的不公深有体会,还有什么比她们经历过的更加艰难?他们必然看淡人情冷暖,不以为意,也许对世人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内心留有对死难者的追忆,不管世人是否记得但他们自己无愧于心的英雄殊荣,依然活着的恩赐,可以相互依偎的温暖,对这两个伤痕累累的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与满足了。 萧穗子在片尾的独白,我想也正是印证了他们心灵满足的无所畏惧吧: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何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想起奇葩说中的一期,一个辩手说:“我得给她多少甜,才能弥补她心中的苦呀?”马东辩答:“正是因为她受了很多的苦,所以只要给她一点点甜,她就能感受的到…”
愿我们真心善良,心灵满足,无所畏惧,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