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396619/1c9613477cee9fd7.jpg)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了一部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内心极为震动。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等。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
小说家R,在淡漠中意识到他四十岁。那一天,他几搁几取地读了一封信,一封拿起来就知了两个人一生的信。读信的小说家R的悲悲喜喜,实际上,他一直都在那个自称她为陌生的女人面前,自始至终都环绕着一种富贵、非凡与深奥的灵光。他读的信,是一个一生爱他至死的女人的最后呼吸。
信的第一句,便说她的儿子昨天夭折了,死之悲惨以及她如何不敢正视这个现实……这个陌生的女人,十年前,是一个此小说家邻居的女儿。这个女孩没了父亲,生活很不为人注意,即使是学习成绩,也并不为人称道。可是,当那风度翩翩的小说家来了,她的一生都改变了。她看见他那些意大利雕刻,色彩鲜艳的巨幅油画,还有使她眩目的精美书籍后,她就无意地爱上了他。而且,她第一眼就看到了他外表冠冕堂皇、绚丽多彩,而内心却阴暗的双重性格。第一晚,如整个人在想他。之后,她从门上的小孔里观察他,还有他带来的朋友----有男人,有女人。在他富贵的生活中,他注意不到一双注视他很久的一个痴情少女的双眼。这位少女却在他来了之后注重起自己来了,她的服装并不新奇,不被他注意,即使遇到他,他也只是像对许多女人一样多情温柔地笑,可她的成绩竟奇迹般地跃居全班第一名。直到有一天,他的母亲答应了一个人的求婚,他们要迁居前的最后一晚,可怜的女孩就在寒冷的夜晚,睡在门边,是为了等他回来,再做一点比平常思念之外更多的事。她不顾自被冻得颤拄不止,就那样地等他等他等他,直到凌晨两三点钟,他才回来。于是她很兴奋,忘记一切地想走近他,可他与一个女人回来了……
她跟母亲走了。之后,她又回来了,深深地远远地眺望着他,等待着他。当然,那时她长得标致且有经济力量打扮自己,虽然她找到了工作并不很好。终于,他的好奇心使他邀请了这位痴情守候的女子,他们做乐。之后,他又似乎忘记了她。她怀了他的孩子,离开了他,并不打扰他的生活。十年来,在他的生日那天送他白玫瑰,又要静徐他每一次在人海中发现她并邀请她……一个女人就那样固守她美丽凄怆的爱情。为了他,她拒绝了情海沉浮中向他谄媚的任何男人,只是那样地等待啊等待,碎心地等待着。可是,这样一个对任何女人,准确说来是对漂亮女人的态度,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沉迷于他要的奢侈情感生活的同时又严谨他的艺术追求。这位陌生的女人,虽然在距离上也离他,可他的出现的每一次,她都能背诵。他出现的音乐厅,他必会出现。她痴痴地爱他,只盼望他某时在心里想起他并且召唤她。可有生之年,她不仅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却无数次地失望了。而且,为了抚养她与小说家的孩子,他付出过一个女人最高的代价!在她死前,她一点都没有指责他的意思,只想做一个他一生最难忘的女人,向他倾吐一回一个女人一生的泪水中的欢乐……那个读信的人,四十岁生日的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花瓶空着,阴冷的风唤醒了他不老不死的爱情,该有多少令人痛心的叹息!然而,一个一生都不为他注意的“陌生”女人,给他的竟是最真的爱情!他应从他的虚幼与逢场作戏中醒来了!
我惊佩于一个男性作家,竟如此高超地刻画和描绘了一个女性人物的心理,如怨如诉如慕。其哀婉,其缠绵,简直巧夺天工。这小说是如此地震撼了我,使我第一次感到了男性作家写爱情故事的独特之美!这种深刻的心理自白,不知多少倍地超越一些言情作家小说的内心刻画。这种震动,也许是对我平静生活的一种冲击!我心愿接受这样一种心灵挑战!
又是一朵为爱情开放之后凋零的花!又是一个凄绝的故事,又是一个让我读后心中久久回荡痛感的女人!为什么男人总在飘零中真正获得人生与爱情?!为什么总要在香消玉殒之后,才在夕阳晚照中双手捧起自己先遗弃别人又被爱情愚弄的心灵?
作者既然能作传世之作,其才华只可想象!若是读者每读一篇能够精细地发现其文的独具匠心,以及作者灵气的净化,这也就是鉴赏能力提高的最初。读了一段书之后,若能感到自己发现的也许并不是很平静的一种感知,而是一种莫名地兴奋或是抑郁,那是一种境界产生的征兆。多读多思多写,此乃为者的要事。当然,为文者的生活很普通的居多,可是既然要做到能多读多思多写,即便不比别人睿智或是深沉得多,心灵的高度,则是渐垒渐高远的。这也许是造成一个人气质的一个方面,不是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吗?
小说,特别是中外名著,一次又一次地折服了我,以独特的魅力---容量大、变幻迷离。议论、抒情、白描,无所不可;诗歌、音乐,皆能表现。欲平则奇,奇中趋缓,缓中隐疾。人物命运错综相连,泪水与欢笑齐下,幸福与厄运重叠挣扎……小说的包容力和张力,以及表现宽度和深度,是诗歌和散文无可比拟的。会写小说的作者,其知识远比会写诗歌散文的作者文学底蕴雄丰。会写诗歌的人未必会写小说,当然,这种“会”是指有可读性耐读性。徐志摩的诗歌够美的了,其小说呢,他也写过,却没人能像知道《再别康桥》一样如数家珍。每个作者都有擅长的文体。
高尔基盛赞此小说:“以其惊人诚挚的语调,对女人超凡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可见其艺术魅力之高超,但作家描写的人物命运流离于社会矛盾之外,显得现实感不强,历史内容单薄。可是只要有一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功,这小说就不失为一部名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