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介绍我们兄弟民族——水族仍在使用疑似夏朝文字,他们的文字也被称为“反书”,因为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字的形体与甲骨文经常呈左右镜像或者上下颠倒的关系。
后母戊鼎国宝改名
其实在汉字定型之前,我们老祖宗写字的时候还是比较“随意”的,就像甲骨文的书写顺序有的从右到左,有的从左到右,甚至有的是从下到上,这就给后世考古研究带来了一个麻烦。比如我们的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一级文物“司母戊鼎”,它的名字已经被叫了几十年,但是最近几年改名了,现在它叫“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镇国之宝
后母戊鼎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它出土之后久经磨难,直到1946年6月才被收入当时的南京中央博物馆。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被人们誉为“镇国之宝”,正是由于它太过奇特与罕见,几十年来一直吸引很多专家进行研究。
鼎上的铭文司?后?
后母戊鼎出土之后,著名学者郭沫若根据鼎上的三字铭文,给它取名为“司母戊鼎”,并且解释说司就是祭祀的意思,司母戊即“祭祀母亲戊”。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几十年,甚至历史课本中也都是这么定的。但是就像当年怀疑郭沫若认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应该解释为“越王邵滑自作用剑”一样,由于甲骨文时期“司”与“后”是同一个字,很多人认为“司母戊”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后母戊”。
司母辛鼎及其铭文旁证
这件事的争议一直存在,直到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它与后母戊鼎的形制、纹理、铭文都非常相似,而史书中对妇好有明确的记载,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鼎便定名为“后母辛鼎”。在考古现场进行分析后,专家认为“母辛”和“母戊”应该都是武丁的妻子,这两个鼎也都是武丁的儿子为了纪念她们而铸造的。鼎在商周时期都是“别上下,明贵贱”的一种重要礼器,后母戊鼎的体积是后母辛鼎的两倍,重量的六倍,这就表明“母戊”的地位要比“母辛”高很多,但至少也应该是武丁的王后。于是,“司母戊”的叫法肯定就是有问题的了。
后母戊鼎简介定论
从我们现代汉字的角度推测,鼎上的铭文确实更像是“司”字,但是结合商朝的历史背景、汉字的演变以及后面的考古发现,还是称它为“后母戊鼎”更合适。所以,叫了几十年的“司母戊鼎”在2011年已经正式改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