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b23045b974ace3d6.jpg)
兄妹俩相约保持通信,交流心得。在后来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经常写长信,动辄就是十几二十页,主要讨论哲学问题。当然那时他们看的哲学书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后来有一天,残雪突然来信说,她要把哲学放一放。哥哥也认为,那些枯燥的理论,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也的确是太勉为其难了,也就由她去了。不过残雪一直没有放弃读书,主要是文学书。残雪在城里结交甚广,与下放各地的知青也有来往,能够借到当时流落到社会上的各种“禁书”。
残雪的人生经历,更贴切时代与现实和大地与人间。她是一位从车间里走出来的先锋作家。残雪后来进了一家街道工厂当铣工,整整八年,由于她倔强的性格,受尽了底层社会的欺凌,也充分见识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由于她天性的善良,也由于文学书读得多,她仍然保持了对这些具有劣根性的国民的形而上的悲悯和温存。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车间当铣工的八年时间,对残雪来说恐怕既是不堪回首的地狱,但同时也是洋溢着生命之光的天堂。这种感觉自从她第一篇创作小说《黄泥街》以来,就是她几乎一切作品中贯穿的主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8f6525504ec212b8.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b6d2cd426c7db606.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886aba374247c7b7.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51cc6b37ba128ee2.jpeg)
如果说残雪的哥哥邓晓芒的哲学思考主要植根于十年知青生活的积累,那么残雪的文学灵感,则有很多来源于八年街办工厂对她的熏陶。她后来因结婚生子而退出街办工厂,继而自立门户开始学做裁缝,成为一个老练而世故的生意人,其实骨子里她仍然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天堂”中,一刻也没有失去生活的兴致和目标。
1983年,她带着自己的处女作《黄泥街》初稿来到武汉大学,与哥哥邓晓芒的研究生同学和朋友们见面交流。那时她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正在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她的作品还带有不成熟的模仿痕迹,主要是受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束缚很深。
然而两年之后,当邓晓芒再读到妹妹残雪修改重写的《黄泥街》,那种感觉只能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一种怪诞的写法,而且里面透露出来的那种摧枯拉朽的生命力,隐含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性。
哥哥邓晓芒当时对她说,这部作品恐怕在十年内没有发表的机会,而且搞不好“要杀头的”。这也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就被判了死刑,“四人帮”倒台才留下了他一条命。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4dea631ea7cf61d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