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天写1000字总结输出
斯坦福清醒战略1——读《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斯坦福清醒战略1——读《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作者: 阳光小小AHA | 来源:发表于2023-03-30 01:02 被阅读0次

清醒战略①设定两个闹钟

“睡醒时整个人觉得很舒服”——这在实现最佳睡眠的清醒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序幕。那么在大脑和身体为“清醒”做准备的哪个阶段起床,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清醒状态呢?

在20世纪70年代一项研究,入睡后90分钟为倍数的时间(即REM睡眠时间)起床,大脑更加清晰,感觉爽快,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但是实际上,90分钟为周期的睡眠循环是存在个体化差异的,因为不是那么有规律,所以是无法进行事先预测的。

关于这一点,大家无须过分在意,因为本来黎明时REM睡眠的持续时间就会变长,人们大多数会在REM睡眠状态下或之后自然醒来。

在此要推荐的是一种设立“起床空窗期”的做法。具体来说,就是设置两个闹钟。

做法很简单,假设早上7点必须起床的话,就可以将闹钟时间分别设为6点40分和7点。之间的20分钟,就是所谓的起床空窗期。早晨REM睡眠的时间变长,从而“非REM睡眠”转变为REM睡眠的时间约为20分钟。这一方法就是瞄准了这个时机的作战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请注意第一次的闹钟,要选择音量小且时间短的铃声。因为REM睡眠状态下很容易醒来,所以哪怕很小的声音,也能轻易使人醒来。如果能留意到小的铃声,就意味着是在REM睡眠状态下醒来的,所以应该感觉很舒服。不过没醒来也没关系,可能还处于在深度的非REM睡眠过程中。如果音量过大,在非REM睡眠状态下醒来就会感觉很不舒服。

错过了第一次闹铃也不用担心,7点的第二次闹铃响起来时,应该能顺利醒来了。

或许有人认为有贪睡功能的闹钟就够了,但是并不建议。因为重复的闹铃,中间并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在起床困难的非REM睡眠状态下多次响起铃声,起床时的感受会很不舒服。

早晨5点到7点的时间段内,REM睡眠会呈现生理性的增加,所以醒来时感到舒服的概率会相当高。

可能有人时间灵活,可以睡到9点。这样的做法也不建议。因为皮质醇已经开始分泌,体温已经上升,你的身体已经为起床做好了准备,这时即便睡也睡得不好。早晨的阳光以及饮食等是形成身体节奏的关键,如果坚持这样的生活模式,就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身体节奏被打乱。

此外,“早晨醒得早,但就是不想离开被窝”这也是抑郁症的一种前兆。在被窝里,不安和紧张的情绪会越来越强,还会时常思考一些毫无依据的事情,所以请务必注意这一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用积累的心态,在学习中创造,在生活中落地。在此共勉共进!

相关文章

  • 五月共读第四周《斯坦福高效睡眠法》,优化午休

    5月共读第4周,我们一起读的是这本书《斯坦福高效睡眠法》,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上第1个拥有睡眠研究中心的大学,作者是来...

  • 2021-04-14

    今天继续共读《斯坦福高效睡眠法》第五章。 “清醒”和“睡眠”互为一体,如果早上磨蹭着不起的话,一天都会处于困倦中。...

  • 读《斯坦福大学高效睡眠法》感悟

    【5月25日】liangfang读《斯坦福大学高效睡眠法》感悟 001 警惕睡眠负债 记得3月份的时候读了《睡眠革...

  • 2018-10《斯坦福高效睡眠法》.pdf 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2018-10《斯坦福高效睡眠法》[www.rejoiceblog.com].pdf

  • 读《斯坦福高效睡眠法》-高效睡眠的法宝

    【5月26日》liangfang读《斯坦福高效睡眠法》感悟 001 适合的体温有助于保证优质睡眠 我属于一到冬天就...

  • 12个高效睡觉的方法......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12个高效睡觉的方法,借鉴看看! 一、睡前 1.思维飘渺,分散注意 睡前让大脑放空,...

  • 读《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复盘 本书讲的内容我觉得是比较接地气的,书中提到的理论简单易懂,方法可执行! 人1/3时间都是在睡觉,这1/3的时...

  • 读《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这两天看完了《斯坦福高效睡眠法》,这本书里有一个这样的章节:严格遵守固定的睡眠作息。 不事先研究好“作战策略”的话...

  • 2021-04-11

    今天继续共读《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第二章 为什么人生1/3的时间都在睡觉? 睡眠的五大使命: 一,让大脑和身体得...

  • 打开体能旺盛的开关

    ——读《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我对自己的睡眠习惯有点自信。虽然长期晚睡、每天只睡6小时、无午休,但我入眠快,感觉每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斯坦福清醒战略1——读《斯坦福高效睡眠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yq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