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今中外文史赏析简友广场
《孟子》(十三)尽心上篇5——仁声善教②:逐字稿4(2)

《孟子》(十三)尽心上篇5——仁声善教②:逐字稿4(2)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4-02-11 16:57 被阅读0次

接下来,“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就是德、慧、术、知,这是四个不同的技能。孟子说一个人能够具备的德行、智慧、谋略、见识,这四个东西一般是来自哪儿呢?“恒存乎疢疾”,疢疾就是灾患,就是往往是由于一个人经历了灾难,他才能够具备德、慧、术、知。

就像我们前面曾经讲过孟子最有名的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是这个道理。你经历过这些苦难、这些痛苦甚至走过弯路、犯过错误,然后你能够洗心革面,这时候你能够获得德、慧、术、知。

所以“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什么叫“孤臣”?就是你不是那种被皇帝捧在手心上的宠臣,我们很少听说历史上说哪一个了不起的学问是由一个宠臣做出来的,因为宠臣很忙。像和珅 这样的人,他没法去干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原因是什么呢?每天光陪皇帝玩就忙得要死了,所以当一个人变成宠臣以后,其实是一种负担。

所以“孽子”是什么呢?就是庶出,就是这人不是嫡传的嫡长子,而是庶出、不受待见的这些孩子。孤臣孽子为什么容易成功?孟子讲“其操心也危”,就是他内心警惕不安,“危”就是不安的感觉。他每天有忧患意识,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其虑患也深想问题想得比较深。

像那个宠臣、长子,他没有那么多的忧患意识,他想的都是能够想到的东西,因为他资源足够多。当一个人做事资源足够多的时候,他不会想着创新,他会用资源把这问题解决了。但是这个人“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达”就是通达事理,所以他慢慢地变得通达了。

你看达·芬奇他就是私生子。然后而且他妈妈生下他以后,就跟他爸爸断绝了关系,所以达·芬奇跟他爸爸长大,因为他是庶出的私生子,所以他没资格接他爸爸的班。他爸爸本身是一个公证人,他是可以接班的,按照这个传下去,其实挺赚钱的。达·芬奇受的最高的教育就是他爸爸让他去上个算盘学校。达·芬奇认为自己这一辈子最成功的事情就是他没有读过书,没有进过拉丁文的学校去认真学过那些东西,保持着左手写字的习惯,爱干吗干吗,所以最后 自由成就了达·芬奇的天性。

虽然这是个个例,但是个例背后都有原理。我们讲创新的时候,我们讲《第二曲线创新》,我们讲《创新者的窘境》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创新永远发生在边缘地带。创新为什么不能够发生在核心地带,而发生在边缘地带呢?颠覆汽车行业的不是传统的福特、丰田,而是特斯拉、谷歌这样的公司,为什么?改变苹果的不是计算机,而是手机这样一个他们的边缘产品,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就是约束条件是创新的前提。一个人要想创新,必须资源不够,必须有约束条件。做不了,又不得不做,这时候你才能够找到创新的路线。而这些孤臣孽子就是边缘地带的人,就是被排斥到一边的人。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像和珅一样天天生活在皇帝身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吗就干吗,有的是钱,哪有功夫创新呢?哪有功夫去想那些“操心也危,虑患也深”的事呢?

所以一个人有时候遭遇一些痛苦是一笔财富。就像“国家不幸诗家幸”,很多人经历了很糟糕的生活,就能够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反过来,一个生活很优越、很顺利,做了一份很舒服的工作的人想要写一个了不起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有得必有失,就在这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十三)尽心上篇5——仁声善教②:逐字稿4(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dh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