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作者: 套马地汉纸 | 来源:发表于2019-10-10 08:58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人无问,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只有天下最柔的东西,才能穿透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空虚无形之物,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之中。我因此而知道了无为的益处。

不用言语而能收到教导的目的,实施无为而能有所得益,普天之下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老子接续上章的论述而继续阐明强弱的道理,继续阐述柔弱、无为的益处。不过老子在前面始终以途径和道路作为叙述的重点,在本章则以水的存在形态为准则,提出了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经常能够在最坚硬的物体中驰骋纵横,它们像是什么都不存在一样进出于没有空隙的物体之中。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

水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两大必备条件,积水成渊,百川归大海,又水就会孕育万物。老子认为水是最能体现道的特征的。水是最柔不过的东西,却能穿山透地。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有为”的措施是剛强的表现,是为政者所应戒惕的。本章强调“柔弱”的作用与“无为”的效果。它的无为表现在,能穿山透地,有力量将坚硬的刚岩石壁变得触手就碎,这是它真正无形胜有形、柔弱胜刚强的体现。

柔弱能够战胜刚强,如水击石,如齿亡舌存,都表明柔弱处上,刚强处下。这个道理我们大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以此为准则,去把控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以柔克刚是制服大发脾气的人最好的办法。对方愈是发怒,你愈发镇定温和;愈是紧张的场合,愈应保持头脑冷静。这样,你才能发觉对方因兴奋过度而显露的种种弱点,而一一加以击破。

其实老子也并非是完全排斥刚,完全排斥似乎也不通情理,老子是叫我们做人不能太刚直了,人太刚直会走向反面,这种人往往固执已见,不知退让,不会变通。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虽然表明了水的刚健,但那只是一小部分,水还有更大的刚健,比如洪水可以使房倒屋塌,树木被推倒等等。但是我们所说的水是那种看似柔和无为,却能无孔不入、不处不在、又无所不能的水,是有质却无形的水,是不需借形式只需借时间来证明存在的水。

智者乐水,老子以水为思考世界的路径,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2019-9-9

相关文章

  • 老子教育法

    走马观花道德经(43) 43.道德经第四十三景点——至柔之门 第四十三章 柔软胜刚强无为胜有为 天下之至柔, 驰骋...

  •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走马观花道德经(40) 十、道德经第十景区——柔和之区 本景区包括第四十章至第四十三章,以柔和为线索,强调空无柔弱...

  • 初识《老子》第43章

    第四十三章四十四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於无有,入於无间。吾是以...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四十五」天下之至柔》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 至道学宫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解读。 上章回顾 道生万物...

  • 百字瞻瞻6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孰病?————《道德经 . 第四十三章》 名声与身体,哪一...

  • 天下之至柔力量

    ——掌上国学院杨鹏解读《道德经》学习笔记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全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整理时间:2019-04-2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

  •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2013-11-21 20:24:08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

  • 读书打卡 day89/100

    《道德经》国学经典教育读本 下篇|第四十三章 经典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

  • 每日学习分享

    5-90/Day77/有效学习,从每日复盘分享开始 【2022.4.2/个人成长篇】《道德经》德经篇:第四十三章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hm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