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有许多种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比如走路,比如骑车,甚至还有滑板,当然最多的是公交、地铁和私家车,偶尔也会打个滴滴、招手叫个出租,听说也有用火车、直升飞机的。选择哪一种,经常与离单位的距离有关。我家距离单位有24公里,从成本来看还是优选公交、地铁,不过在时间成本和舒适度上不如自驾私家车。地铁虽然提速,但是因为运力不足,必须在站外先玩儿“贪吃蛇”的游戏,这一转圈圈时间也就拉长了,但好处是一旦上了地铁基本上路上的时间是固定可以计算出来的。而公交如果遇到交通管制,就只能憋在路上看宽宽的大街变停车场,让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慢慢流过。
有人调研过上海的轨道交通和私家车的通勤情况,结论是轨道交通乘客以20-40分钟的中长时间通勤为主,专车乘客则主要是20分钟以内的短时间通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开车或者打车上班的人,比坐轨交上班的人花费的时间更少。其实,这个结论也符合我在北京的出行体验。不过,这个结论又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如果是在上班高峰,阴雨天,甚至有个交通管制,自驾车晚出门十分钟也可能会晚到达四十分钟。当然,工作和居住的地点是确定的,通勤距离是确定的,通勤方向是确定的,不断变化的是交通管理模式,我们能够选择的只有适应这些变化的出行方式,不一定便捷,但为了不迟到必须是最节约时间的。
除了考虑时间问题,我会考虑哪种出行更简单,能少换乘就少换乘。“贪吃蛇”的游戏和无聊的等待能少最好。所以,我经常在送娃到幼儿园后将私家车开到更远的6号线地铁站终点,然后再地铁上班。因为车有地方停,而且毕竟是终点站地铁里还不拥挤。可惜,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的加速,地铁周边的停车场都被围上了围墙,现在私家车已经基本没地方停了。环境在变化,你也只能适应着变化,不断去调整自己的出行方式。就像必须适应运力不足的地铁,要去玩儿“贪吃蛇”的游戏,用消费时间换安全,要用体验拥挤换时间。
挤地铁挤地铁是很累,但不是经常就站在门口就被挤进入了吗。生活就是这样,不太舒适,不太安逸,反而越是体味着这生活的别样乐趣。房价越来越高,“大城床”、“小城房”给你再选择,不还是要选择留下来,毕竟资源更多、机会更多、竞争环境更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生而为人的尊严感,大单位提供了更多的加油努力的成就感。经常加班也很累,但更累的,大概是和偏见作战和坚持自己吧。
除了挤地铁,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完成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再挤出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天下来才觉得踏实。就像“与未知的自己重逢”的胡诌诌(微信号:huzhouxixi)说的:“每一天都不平凡,每一天又都很简单。”生命中充满惊喜,只要你懂得寻找。有时候,工作比较繁忙,加班熬夜会累,但是熬到周末抓时间补个觉又活蹦乱跳了(恢复体力技能MAX),而且还是坚持着挤时间出来读几页书或者写几段文儿。在公号上发或者不发,都是属于自己的东西,碎片化学习时代积累最重要,其实人生何必复杂(微信号:law-feel),至少不会因为上升通道漫长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即便发了,有人看就好,有人赞更好,毕竟不以增加点击率和读者数量为目的。我的态度就像这样: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永远都有人莫名其妙的喜欢我们,也有人莫名其妙的讨厌我们,无论喜欢还是讨厌,我们本身根本无法控制,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受这些人和事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