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每天上班都是各种忙。熟悉的同事见了我,会笑问一句,你最近忙啥呢?
答案是:我正忙着拍视频呢!无奈脸~
是的,你没听错。我的能力值将再次升级。自从我从一个只会26个字母的英语编辑,转做运营之后,就一直在做各种之前从没有做的事情,一路不停奔跑、打怪升级。
实践证明,即使我经验值为零,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我肯学、肯问、肯干、肯吃苦,好像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更何况,我身后还有一个强大的亲友团在支持着我呢!
比如,前一阵,我来搞公司彩页。虽然我对彩页之事一脸懵逼,但凭着革命热情和大家的支持,制作的彩页成功赢得公司里一片喝彩。
这一次,我面对的挑战,是要拍公司产品的宣传视频。虽然我对视频拍摄还是啥也不懂,公司里没有一个人能支持我,我也不认识一个懂视频的朋友,但咱不怕,咱去发朋友圈去!
上午,我写清寻找视频团队的需求,直接发朋友圈。结果出人意料,简直跌破眼镜。
不仅有熟悉的朋友积极地帮我介绍视频团队,还有很多我不熟悉、甚至不认识的朋友,也热情地给我介绍团队资源。还有朋友看到后,主动地帮我转发到群里和朋友圈。
感谢强大的朋友圈,经过小伙伴的热心介绍各种视频达人,这一天,我微信聊了好几十人。到下班时,感觉眼睛快要瞎了,手也快残废了。
不过,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为收获是巨大的。对于视频这些事,我不仅链接到了很多靠谱的团队,也对拍摄视频的事宜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02
我,无意之间,又一次验证了著名的“六度空间理论”。
这是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这个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5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也叫“小世界理论”。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理论有点扯?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个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
米尔格兰姆把信随机发送给住在美国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
信中写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名收信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这位朋友收到信后,再把信寄给他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
最终,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经手6.2次到达。
于是,米尔格兰姆提出“六度空间理论”,认为世界上任意2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6个人。
03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你的圈子熟人有多少个,但如果不存在那些跨出圈子之外的“点赞之交”,你的社会网络是极有限的,六度空间也就在你身上不成立的。
有个社会学家Granovette就是用这个思想写了篇文章,叫《弱联系的力量》,从此暴得大名。
所谓“弱联系”,就是和这些不太熟悉的朋友的关系。
Granovetter曾经在70年代做过一个研究,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是怎么找到工作的。
他找到282人,然后从中随机选取100人做面对面的访问。发现100人中,有54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
他发现,真正对找工作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不太见面的“弱联系”。
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
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
Granovetter解释说,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又怎么会知道?
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04
“弱联系”的真正意义,就是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
我平时各种忙,周一至周五上班,周日上课,周六陪家人。因此,很少有时间出去参加线下活动,认识什么新朋友。
那么,我是怎么无意间积累了所谓的“弱联系”呢?
答案是线上。
一方面,我通过组织和参加线上社群,链接了一些小伙伴。现在,各种群特别多,有免费的、付费的。在一个优质的社群里,你很容易链接到同频的小伙伴。
另一方面,我通过持续写作,也吸引了一些小伙伴主动加我。我把文章写出后,会同步发布在豆瓣、简书、微信公众号上。对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会主动加我微信,所以,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些陌生的朋友。
经过不断的积累,这些小伙伴们就成了我的“弱联系”,成为我身后强大的亲友团。
也许我和他们,只是点赞之交,但是,在我有困难时,他们会给我有力的支持。
感谢强大的朋友圈,在你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又一次成功克服了工作中的小困难。
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我能力范围内,我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小伙伴,好好回报一下社会。
我是格格,坐标北京巴沟,欢迎与我链接、约饭!
【无戒365训练营第22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