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
唐玄奘译,六百卷,包括般若系十六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传。梵本多数仍存。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澂(cheng)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释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诵读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波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虚云法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