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屠杀同类的屠夫,比杀手握有更大范围的生杀权力。
汉斯.弗兰克其人
身份:私人执业律师,同时在慕尼黑理工大学法律系任教,纳粹主义法学家之一。为希特勒提供律师服务后,被任命为德占波兰总督。
相貌:身材高大、强壮、敏捷,细长的鹰钩鼻、大眼睛,饱满的前额因微秃而发亮。
书中有其个人照,一个还算英武且有学识的人,似乎很难与"屠夫"两个字联系起来,也许这就是人性的诡异。
爱好:1.古典音乐。一场以贝多芬的《利奥诺拉序曲》、《第九交响曲》为序曲的音乐会使他“在青春、力量、希望和感恩的狂喜中颤抖”;他喜欢弹奏钢琴,当“肖邦前奏曲纯粹的、煽动的音符”从他那纤细,白皙的手指间流出时,他额头苍白,渗着汗水。
2.名画。达.芬奇名作《抱银鼠的女子》在他身边藏了五年之久;拉斐尔的《年轻男子肖像》在其手中失踪,据其儿子所言,是汉斯•弗兰克被捕后被他妻子拿去跟当地农民换了牛奶和鸡蛋。
罪行:在他统治的领地上实施恐怖统治,建起了集中营,成千上万的波兰人被清除,参与了将超过100万波兰人(以奴工的身份)遣送至德国,参与谋杀至少300万犹太人的计划。
这些人是以怎样的方式和场景走向死亡呢?
“一名10岁的女孩和2岁的妹妹被带到’医务室’,当看守拿起枪指向妹妹时,姐姐扑到了他身上,看守抓起这个两岁大的孩子,把她扔进了焚化炉,然后枪杀了姐姐。”
在“医务室”的还有一名老妇人和被迫躺在草地上正在分娩的女儿,卫兵们在看着她分娩,看守问老妇人,她宁可看到哪一个先被杀?老太太乞求先杀自己。“当然,他们是反着来的先杀刚出生的婴儿,然后是孩子的母亲,最后是外婆。”
读上述文字,不由得慨叹,原来人之生死,可以成为另一群人的游戏。
他们一经脱光衣服接受彻底搜查后,就被迫在掘好的墓穴边上排队站好。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被迫站上深坑上方的木板,这样他们被枪决时就会直接落入挖好的墓穴里…行动结束后,墓穴被填埋起来…在行动过后的好几天里,坟墓上覆盖的土还在动仿佛起了涟漪一样。
这段叙述,最让人不寒而栗、揪心的是最后一句话,那“涟漪一样”的土下面是多少生命求生的欲望?
罪证:汉斯•弗兰克38册日记,记录了他的工作目标“清空新取得的帝国领土的所有的犹太人”,记录了他的活动和成就,也欢快地记录了他所管辖领土下的犹太人被清空的方式。
他说“我不可能在短短一年内消灭所有的虱子和犹太人”;他说犹太人“是必须消灭的种族”…
陈列在纽伦堡法庭的罪证,还有,带有刺青的人皮、萎缩的头颅…
他也说“我唯一的雄心壮志是要把波兰人民提升为欧洲文明之光。”
文明,究竟以何定义?文明,以谁的话语权存在?
逃离:1945年初,苏联人的枪声渐近,汉斯•弗兰克销毁了绝大部分官方文件,与之相随逃亡的是亲信、38册日记和《抱银鼠的女子》。
被捕:汉斯•弗兰克入狱后试图自杀,先是割腕,然后用生锈的钉子刺向喉咙,但均未果。
他面临的是审判。
审判,罪行还是良心?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