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讲到墨家和儒家的两个爱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理想讲兼爱,现实讲仁爱,以兼爱守仁爱,以仁爱行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从平民阶级出发,让天下大同的一种共产主义式的理想主义。而仁爱,是孔子从自身的阶级出发,让社会各层都按照等级制度按部就班,社会才能有效运转,他讲的不是大同,而是有阶级差别的爱。可以看做先富带动后富的一种变义。
墨家的理想为何不能实现?人性是从动物演变过来的,所有的欲望都带有原始的冲动,是无法泯灭的,即便文明到达何种高度。这就跟饿了要吃饭的道理一样,即使大家都到贵族阶层,也会有贵族式的斗争,本质上,跟野兽争肉吃没太大区别。所以,墨家让人一开始就抛开所有的欲望,开仓放粮,没人愿意干,即便试试也不愿意。后来荀子继承发扬儒家,开始论述性本恶,也是从欲望无可消灭开始。
先秦诸子的各类学说从产生的源头来说,其实是一致的。解决当下问题,延续长治久安。直白说,就是让大家吃饱饭,生活安逸。只是借助的工具不同,代表的社会阶层不同,开始有分歧,有争吵。吵到后来,又执着于文字间的对错,模糊焦点。现在要是去信仰某个学派,千万不能偏一盖全,就跟宗教一样,它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仁爱是儒家的立身之本,从克己复礼开始,就让天下人秉承一颗爱心,回复礼制。这比墨家要柔和,对君王来说,他要守护的是一个朝代,不可能跟着墨家一起共享天下几万年,等到那个大同时代到来。他能赞同兼爱,但等不到,甚至有些君王直接就否认这一学说,看不见的,没人见过的,不就等于没有,上古太遥远,没人流传下来。因此,儒家更加受重视,他至少能保住自身的阶级,顺带能领导下层,比墨家要好,是儒家的短期效益让君王得以信任孔子,而非那些空虚的理论。当然,后面来了个法家,兼收并用了儒家和墨家的学说,直接告诉君王,怎么做才能保住王位,更加受到欢迎,所以法家效益第一。
回到现实,兼爱不能说有错,也不能说太对。但凡过于遥远的事情,不能按照理所当然来评说。好比哪天《流浪地球》的情形真的上演,不管任何的礼仪道德全部要改写,兼爱只能让文明毁灭,仁爱也无法救助,唯一能保住的就是少数人的蚯蚓干。这样的效益更加短期。在不断探索未来的过程中,我们是用当下在预测未来,也用现实在修正理想,跟儒家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一脉继承,而又创新发展一样。现在的一切无法用过去的任何理论去全面解释,我们也远没达到兼爱,甚至仁爱也有大距离,只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守住某一些坚持的东西,不要偏离航线,进一步自有进一步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