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斗牛》一出,我就对管虎五体投地,神之膜拜,可是这部万众期待的《八佰》我却只看出管虎的野心勃勃,看不到电影本身的出彩。
管虎这些年确实没闲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众导演跻身一线大导演,这次也是证明了他的面子着实大,如此强大的明星阵容,每个角色都是当红影视明星。只是看似华丽,但实则是本片的败笔。这部电影分明是以小人物视角描绘大世界,而每一个小人物的扮演者都是大名鼎鼎的当红明星,因而十分出戏。
不过管虎的品味实在是高,从烟雨蒙蒙的租界被一把把黄油伞遮盖得漫天昏暗,到白马游离于战火之外的一种自然纯真的象征,再到赵子龙为形象京剧凄美的臆想表现方式,它们彼此的关系潜藏着更多美学上和思想性上的深度,这是管虎惯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艺术涵养,不得不拍手称赞。
镜头扫过苏州河两岸,一边是战争后在焦土中的残垣断壁,一边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租界,它们之间只隔着一条苏州河安静地缓缓流淌,它看似隔断了天堂与地狱的联系,又似乎给了地狱中挣扎的人们一线希望。而无论天堂地狱如何变换,静静流淌的苏州河只是这一段庄严历史的见证。
“方,好像战争与你无关?”
“我必须得走了。”
尽管明知在四行仓库里国军正与日军残酷而紧张的在肉搏,租界里似乎在歌舞升平的人们还是掩盖不住他们的担忧与紧张。租界里看似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似人们都在麻木地隔岸观火,但是这场戏,全中国的人民都在其中,没人能逃离。
只不过这种错综复杂的对比关系必然会很自然地营造出一种丰富而迷人的语意,所以电影里那句“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的旁白真不该直白的说出来,还是隐蔽一点更好,一声旁白下,所有的隐喻反倒变成了俗套。
战争必然是最值得批判的,它使人无所遁形,卑劣的张牙舞爪,高尚的四放光芒。经过战争的侵蚀,人性就如同被放在显微镜下,无线的放大。视死如归也好,贪生怕死也好,无一不是真实的人性。
然而,日军轻蔑地宣誓“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全中国”。在疯狂猛烈地攻击下,伤弱病残的国军们一个个向死而生。
山河破碎,男儿许国。
于是,唤醒了那群租界隔岸观火的”看客”,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于是他们不再装睡,开始募捐。他们披着纳粹的旗子,红十字的旗子,英国的国旗...给对岸守卫的军人送去了食物与药品,通讯以及国旗。
VSS的瞄镜下,一个个的请愿,一个个的倒下,一个个的接上。这就是民众的觉醒,他们明白,雪崩之时,无一能幸免。
一腔热血复民国,誓扫倭奴出山河。
双清楼主何香凝叹: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苏州河两岸,到处树立着各国的旗帜:日本的太阳旗、英国的米字旗、美国的满天星旗,德国的纳粹旗...而在中国的领土上,唯独只差一面咱们自己的国旗。
东方慢慢露出鱼肚白,早起围观的市民纷纷发现四行仓库楼顶,居然升起了一面国旗,四行仓库的楼顶,国军们面向国旗,肃穆地敬礼,在一片断壁残垣中,这一幕分外显眼。
显眼必然会惹怒日军,他们开展了疯狂的进攻,而国军誓死如归,用生命堆砌成支柱,捍卫着国旗在漫天烽火中屹立不倒,他们树立的不仅仅是一面旗帜,而是中国在国际上的荣誉以及尊重。而这也是蒋委员长的留下这支部队的目的,也是希望由此获得国际的关注,以实现随后的干预。
大局需弃子,政治需表演,宣传需大义。但那些被留下的这些伤残军人,却要抛家舍业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最后的“演出”。
“你们有多少兵?”
“420”
“别瞎说,800。”
他们幻想着自己是赵子龙身骑白马,以血肉之躯视死如归,以一敌百。但也需要虚张声势彰显自己的顽强。然而区区四百人再猛也扛不住,得靠背后的四万万人来抗。
日军被激怒,他们进行了疯狂的进攻,并且开始无视代表着各个国家的旗帜,对着租界围观的群众一片横扫。
星星之火都足以燎原,何况战争是可以吞噬一切的舌头,扫过之地便是一片废墟。租界又何来绝对的安全?所以你看,森火燎原,孰能幸免。
电影到这里,已经足够悲壮。陈树生给母亲留下的的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以及母亲的家书:“家国破碎之际,以军人之身报效先人。”还有士兵视死如归前的那句台词“一个人一个命,家里牌位早就立好了。”每句台词都拨动着观影人心中那颗爱国的心弦。
然而,我们再感动也好,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的太透彻了,你们只是在做一场给国际观察员们看的表演,不要在做无谓的牺牲。你要知道,一切战争背后都是政治。无论再热血再牺牲也没办法更改战况。
顿时,前面的视死如归如同被扒开了衣服赤裸而尴尬的站在人前,一切显得憋屈而愤怒。但是,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我们更能体会这场战争的意义,国际不认可,没有关系,因为中华不亡,中国的后人会记住。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