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孩到了该找婆家的时候,亲戚,邻居,只要有合适的人选,就会主动搭桥牵线进门说亲。俗话说得好,无媒不成亲。在那个视恋爱为伤风败俗的年代,几乎每一桩婚姻都离不开媒人在中间牵线搭桥的。
我不知道大姐相亲时的情景,因为那时我还小,对相亲还不懂。比我大十多岁的大姐这些事也不会对我说的。但二姐就不同了,在她找婆家时,我已上初三了,而且我们的年龄相差三四岁,无话不谈。
她见的第一个男孩,是我姨给她介绍的,家是农村,在市里打工。
当我姨放下家中诸多事物领着男孩来到我家时,二姐躲在东侧房里吓得不敢露面。她颤巍巍地拉着我的手说:“我害怕,心里砰砰乱跳,腿肚子直打哆嗦,你说这样怎么去和人家说话?”
看到二姐的模样,我心生怜悯,说婆家有这么可怕吗?
“这有什么好怕的?他又不吃你。要不,我先过去看看那个男孩长得什么样子,然后过来告诉你,好不好?”
其实,我也很认生,从来不会打量任何一个陌生的男人。多年后,我和老公见了三次面,竟然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但也不至于害怕。
在当时,看到二姐如此胆怯,我只好冒充无所谓的样子,宽宽她的心。
嫁到本村的大姐特意回娘家为二姐做参考。大姐十七岁就是村里的妇联主任,做事能力非常强,人长得很漂亮,经常外出开会学习,见多识广。大姐眼光敏锐,说话犀利,脑子反应很快。这样的大事,一定少不了大姐的参与。
我带着些许怯意走进堂屋,鼓起勇气扫了男孩一眼。那个男孩坐在八仙桌的一把椅子上,长得眉清目秀,衣着整洁。简约的上梳发型,清爽而具有魅力,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发着青春的光彩。
他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被压在下面的腿还不时地颠动着,一副自命不凡的的表情。
大姐,母亲和我姨,正在堂屋陪着男孩说话,试图想从对方的言谈中试探出男孩的品行。我进屋后,母亲就让我喊二姐过去。
“长的怎么样?”我刚走到东侧房门口,二姐一把抓住我,急切地问道。
“说真的,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男孩子。但是,我不喜欢他那个架势。他给我的感觉是一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缺乏礼仪、玩世不恭的样子。”我几乎把我学过的词语都用上了。
“什么架势?”二姐好奇地问。
“目空一切!快过去吧,咱娘叫你呢。好好聊聊,不要勉强自己。记住,不要光看外表。”
”聊什么?我……说什么?“二姐脸颊绯红,像喝了一杯烈酒,她目光紧张地盯着我问道。
”我怎么知道你聊什么。人家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呗。你也可以问问他家里情况啊什么的。“
正在二姐纠结不安、心慌意乱时,我姨走出堂屋,向东侧房走来。大大咧咧的她人未进门就高声喊道:“二闺女,快出来啊!”而后,她笑嘻嘻地来到二姐跟前低声说:“快过去,和人家说说话。合适咱就定下来,不合适就拉倒。不要害羞,这么大闺女了,应该找婆家了。”
“我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又不是老虎?你怕什么?大方点,快过去。”
作为鼓励,我拍了拍二姐的手,那双手因紧张冰凉冰凉的。她怯生生、羞答答地跟在我姨的身后走近堂屋,我悄悄地跟到门口。
这时,大姐和母亲相继走了出来。姨和男孩又说了两句话也走出房间,并随手把企图偷听的我,拉到东侧房。堂屋里就只剩下二姐独自面对那个陌生的而又让她恐慌的帅哥了。
母亲亲热地拉着我姨的手,询问姨的近况。姨是随军家属,在城里工作。她为了给二姐介绍对象,把两个小姨弟留在家里,所以等二姐与男孩见过面后,还要匆匆赶回去。
她们说说笑笑,谈得很开心。我悄悄地站在东侧房门口的一边,装出无所事事的样子,但却支棱着耳朵想听听二姐和男孩的谈话。可是,一句也没有听清。其实,根本就没有听到两个人的声音。
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二姐羞赧地从堂屋里走了出来。只见她因紧张而显得僵硬的表情带着满脸尴尬的微笑,给人一种逃离的感觉。
“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你看着怎么样?”大姐即刻问道。
大家的眼睛同时凝视着她,这么短的时间就跑出来了,可以肯定地说没戏。
“没有什么话可说。”二姐扭捏地回答道。
“唉!你这孩子。”姨无奈地说了一句,就匆匆出了东侧房。几分钟后,便陪着那个男孩走出堂屋。“我们现在就回去,家里事多,不能耽误太久了。有什么事再联系吧。”
母亲和姨拉着手,姐妹俩又相互叮咛几句,便恋恋不舍地分开了。
送走了客人,大姐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上,对那个男孩做了一番评价:人的长相无可挑剔,但性情高傲,对相亲这样的人生大事不以为然。由此看出,他不是第一次相亲了。初次来我们家,却翘着二郎腿,仅凭这点,就缺少对人最起码的尊重。而且目光闪烁不定,有道是,眼不定则心不定。说直白点,这样的人一般在感情上没有定力。也就是说,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那种。即使这门亲事能成,老二在他家绝对没有地位……
听了大姐透彻的分析,二姐表情沉郁,情绪低落。看来她是看上对方了,但又深感大姐说得很对,所以她沉默半晌,最后说道:“直接给俺姨说,算了吧。样子再好不能当饭吃。其实,我也感觉出来,他不是一个能老老实实过日子的人。”
就这样,第一次相亲无果。母亲叹道:给儿子找媳妇容易,给闺女找婆婆太难了啊!
“那还不是一样吗?找媳妇也要一个品行好的,找女婿也是要找一个品行好的。怎么会存在差别呢?”我大惑不解地问道。
“找媳妇,人家女孩愿意咱就行。找女婿就要考虑他家的父母是不是朴实本分,男孩的人品好不好,正过不正过,有没有能力养家等,要考虑的很多。”大姐解释道。
母亲的担心不无道理,在我们村就有的男孩子无事生非,游手好闲,偷鸡摸狗,吃喝赌博,也真的让人痛恨,人们看到此等货色,无不敬而远之。
第二年,我姑父给二姐介绍了他的一个忘年之交。当他领着那个男孩到我家时,真的惊呆了我的双眼。那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帅啊!难不成是我见过的人太少,而产生了少见多怪的心理?这一个比上一次二姐见的那个更具有魅力。更可贵的是,他非常稳重礼貌,一举一动严格遵循农村的风俗礼仪。他表情适当,言辞恭顺。明礼义,知礼节,懂礼貌,那真的是在孔夫子家乡长大而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才养成的素质表现。
男孩良好的素养,很快赢得父亲的喜欢。二姐更是喜不自胜,这次不知是因激动而掩盖了一半的紧张,还是有过一次相亲的经历后而有了经验,反正她淡定了许多。没有紧紧握着我的手,也没有语无伦次。
我也觉得奇了怪了,二姐相了两次亲,一个比一个帅。难道她命中注定,必是帅哥相伴?
姑父带男孩走后,我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二姐说:“我走南闯北,阅人无数。在看人上,虽说不上独具慧眼,但一般跑不出我的眼睛。这个小孩的品行一定错不了,绝对不是那种贪吃懒做,不顾爹娘的孩子。能吃苦,这是一定的。但是,你如果跟了他,十年内别想过上好日子,受穷受累这是跑不了的。这点你也要想清楚。你姐弟五个,你们的婚姻我不会包办,但这中间的利弊,我一定会给你们分析到位……一旦定了亲,就不能反悔。这点我也要给你说清楚。不能让别人看咱的笑话……”
其实,父亲说这些话时,他也顾虑重重。尽管他很满意这个男孩,但对方家住在湖里的一个小岛上,家境清贫,陆地没有半分田地,靠一年割一季苇子织苇箔为生。将来有了孩子怎么上学呢?割苇子能维持多久呢?如果政策一变,不让割苇子他们又靠什么来生活呢?凡此种种,父亲考虑得很多。父亲常说,人靠田养。只要有田,一般都会有饭吃。
二姐态度坚决,她说,只要他人性好,无论在哪里生活,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她都愿意,绝不反悔!
父亲听了二姐的决定后,忧虑的眼神中掠过一抹赞许的光芒。
两情相悦,情投意合,这桩亲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