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推荐华山论道我们爱成长
人与自然:想要和谐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人与自然:想要和谐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作者: 黄海闲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1-09 16:12 被阅读0次
    人与自然:想要和谐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晴

    五天的时间的确短了些,但是参加这样的研修班,于我来说犹如偶尔登上一座山峰,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给缺氧的大脑作一些补给。研修谈不上,思考是不会停的,特别是与这次培训相关的环境、生态问题。

    1

    外地来学习的同志,都是要安排住宿的,我放弃了。难得同孩子们聚,就住在孩子们的家里。

    第一天上学时,我自己驾车去。路还是熟的,但是上班高峰期的唯一感觉是:怎一个“堵”字了得!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到学校门口已到上课时间。让人心里更堵的是,车不允许进校门。待在学校附近找到地方把车停下,再步行到报告厅,已迟到20分钟。

    课间与走读的同学交流,有自己开车来,有坐出租车来,有乘地铁来,近的还有骑自行车来。

    第二天,我从家里步行十分钟,到雨润地铁站,乘地铁到新街口,再骑十分钟左右单车到报告厅门口,前后共用了50分钟左右的时间。第一次乘地铁,有点紧张,也有点激动,从选择路线,到售票机上买票,到经过安检,再到刷卡进去乘上2号线地铁,对于我来说,都是“大姑娘坐轿子”。好在认识几个字,到了新街口,又能按指示牌的指示 出站,到方便骑单车到学校的德基广场。晚上回家,在女儿面前有点得意,女儿表扬:我老爸是谁呀?保护环境、绿色出行的范呀!

    2

    坐了几次地铁,骑了几次“摩拜”,听完了“罗胖”今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除了罗胖开的“脑洞”而外,还开了点“小脑洞”。

    人是个了不起的存在,就说这个乘地铁吧,从买票到进出站,都是智能控制,无需服务员。列车进站停点对位,准确得让你感动。听说有的地方已在试验无人驾驶,到推行的时点,就会有一批司机失业。小小摩拜单车,手机扫扫,锁自动打开,骑到那就停那,车主也随时可以知道车在那。地铁和单车,从城市环境保护角度看,是看得见好处的公共交通,值得提倡。当然,对一些物联网、智能化新生事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既不能惊慌失措,又不能等闲视之。

    乘了几趟地铁,调查统计了一下:每次观察25人,最多时5人没玩手机,最少时2人没用,全神贯注在手机上的人达到87%,其中没摸手机的人,大多是老年女性。当年刚刚有手机时,我们常常会忘记拿上手机,现在这种概率可能会很低了,手机几乎成了人们身体的一部分。一百多年前,英国与马车相关的产业都相对挣钱,其中包括收集处理马粪的。未来与智能移动终端有关的产业,仍会前景看好,这也包括回收再利用废旧产品的。

    地铁上的人精神集中在手机上,对车厢里关于“给老人和孕妇让个座”的提醒,也就听而不闻了。几天下来,我只见到一个年轻人给一位老大爷让座,而且那小帅哥脸上翻起红云,很有几分难为情的样子。最后一天傍晚,我站在地铁上回家,一个中年男人扶着一位老奶奶从汉中门上车,坐着的人都埋头专注在手机上,在广播动员后,那中年男人就近拉了一个坐着的大男生的膀子,理直气壮地说:给这位老太坐坐,没看见她站不住了吗?那大男生一愣,顿时脸上如血泼一般,随后慢慢站起来。手机无错,但是在这有几千年尊老传统的国度里,一些好的习惯咋说丢就丢了呢?当然,那个中年男人的态度也是我们这个礼义之帮所不可取的。看来,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得先要解决好我们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呀!也只有实现人与人小到诸如地铁上的和谐,大到整个地球村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人类与整个宇宙的和谐融合。

    共享单车方便了城市里的男女老少,但是大街小巷胡乱放置的单车,给这个六朝古都增添了一丝乱象。共享经济带来了市容的问题,可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但是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我观察到,凡是划好线,并设立单车停放标志的地方,单车都停放得井然有序。这其实是城市环境管理中,如何防止“破窗效应”的问题。

    3

    穿过喧闹的街市,来到这历史厚重感很强的校园,漫步在林荫道上,无疑是在为走进课堂做准备,心静下来了,神情自然凝重起来。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是这所名校的校训。这里曾是我们青少年时代的梦,是我们攀之难及的象牙塔。

    心中有久远的敬仰,老师也的确名副名校之实。课题是精心谋划的,活动也是独具特色,富有针对性,对我们的胃口。通过图表、案例和交流辨论,在十多个课时内,就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现状和前沿性的节能减排技术,进行了一次科普。

    无论是水、大气 和土壤污染的问题,还是生物多样性破坏的问题,都是人类社会工业时代,征服自然的“杰作”。造成这个局面的是人,解决这个问题的还得是人。“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现在治理的代价虽然大一些,但还来得及。怕就怕这个地球上的人没有家园意识、生态意识,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这是在“环境至上”与“GDP至上”辩论活动结束时,主持的老师总结讲话的大概意思。她说得深沉,也让我的心变得沉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天人全一”的思想,人自己就是大自然的构成之一,我们为什么要自己摧残自己呢?从根本上树立我们自身“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是解决一切生态问题的根本呀!

    “空气、水、土壤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空气里的污染物会经雨水,浸入土壤,流入江河,土壤又和水体互为渗透,所以一个地区的环境治理,必须统筹考虑,综合施策,这就必须有个科学的规划。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会‘按下葫芦浮起瓢’,乱成一团”。一位老师在讲环境治理的方法和途经是这样说的。这是在普遍联系的自然观指导下,推演出的必然结论,而在实践前沿的决策者们,有这理念的恐怕了了,而形成这样的理念,恰恰是生态修复的关键。

    “现在的环境治理技术和治理材料日新月异,可以说只要有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问题是要优选方案,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人们满意。”老师,您说到我们心窝上了——在即将到来的环境治理会战中,谁拥有效益、效率最高的技术,谁能拿出最优、最可行的方案,谁就是王者。我也相信,国家的环境治理政策也是会向这方面倾斜的。

    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员众多的国度,要就一个重大问题,形成强烈的共识、树立科学的理念、找到高效的通途,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可从课堂交流和辩论活动中,略见一斑。所以,要还我们一个干干净净的好山河,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固然重要,但是,耐心和恒心也是必需具备的呀!

    4

    最后一天下午,培训早早结束,大家各自踏上归程。我仍徜徉在这历史悠久的校园里,抬头望望一棵棵年龄比我大得多的参天大树,心里一时好像有几分留恋,忽然想起这里有个人,一直想见见,却没有见到。这时已走到一座教学楼前,忽然见到那个熟悉的名字就在一张海报上,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我的那个得意门生,正在这幢楼的阶梯教室里作西方哲学史讲座,我悄悄坐到教室后面的空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做了我学生的半小时学生。

    他讲课的风格犹如他的性格,轻松、恢谐不失严禁,他通过用一些小故事或通俗事例,把那些晦涩难懂的西方哲学要意全都表达了出来,让我这个不速之客也收获不少。我听到有关他的美誉已经不少,今天得以听他一会报告,心里更感到欣慰。曾经家贫的他,选择了哲学这门“清水”学科,很多人为他可惜,而今他仍初心不改,乐在其中,在这所哲学专业富有盛名的名校里,释放他生命的华彩,难道不是人生至高境界的一种?挤上去向他提问题的“粉丝”很多,我还要赶路,今天不打扰他了,后会有期,祝他在哲学这片智慧的田野里,耕耘出有关生命意义的更多收获!

    虽然已经坐在返程车上,但脑海里想起那个得意门生曾写给我的信:老师,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人类的理性思考,也是经历许多环保事件后得到的惨痛教训,我就担心,再过几年,我们的乡愁就剩下一片片雾霾和一条条黑臭河了!今天,我在心里再次回复他:正象他所讲的西方哲学史一样,从 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直到马克思,哲学从怀疑中走来,从血与火的考验中走来,从哲人们的苦苦死磕中走来,应该说虽没有终结,也不可能终结,但是一轮一轮地上升,一次一次地靠近真理。我们的关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辨也会愈来愈符合科学精神,保护自然的意识、路径和方法也会更加符合历史的要求。当然,我们一定得“而今迈步从头越”,只争朝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与自然:想要和谐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cg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