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啃那么多干货,小心噎着

作者: 黎木白 | 来源:发表于2016-11-03 13:55 被阅读36次

    不是一篇广告,而是在用心地帮你省钱,嗯!

    “得到”APP上线后,罗辑思维每天推送的语音和文章基本上都在给各个专栏打广告:主笔都是牛人中的牛人,内容分分钟戳中读者的心窝,比如李笑来的“财富自由”, 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古典的“超级个体”……还有“得到”自己的栏目“每天听本书”。

    诚然,这些专栏提供的都是干货,质量有保障。我个人就订阅了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务自由之路”,三个月下来,收获特别大。

    但是,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好学”的小伙伴在“得到”上订阅了多个付费专栏,忙得不亦乐乎,甚至喜马拉雅和网易云课堂上也攒了一堆付费课程。

    这些小伙伴通常都有这样一种错觉:只要花钱买了,就能逼着自己听课;只要听完了课,就能获得课程指向的成功。

    比如,花钱读李笑来老师的文章,似乎一年后就能实现财富自由。

    比如,花钱学古典老师的课程,貌似一年后就能把自己打造成超级个体。

    …………

    事实上,没有那么容易。

    我想用每个人读书时或考证时都有过的“买辅导书”经历来类比。

    你为了学好一门课程或考取一个证书,买了多少本辅导书,其中真正做完并吃透的有多少本?

    我相信,超过一半的人真正做完并吃透的辅导书只有一本或是一本都不到,少数人或许能达到两本,三本或三本以上的极少。

    我读书的时候,只买过两本辅导书,一本是英语语法,一本是语文语法,因为课本里的语法知识很零散,我需要一个全面的完整的总览。

    那本英语语法,我在高三的时候把主要内容手抄了一遍。后来把笔记带到大学,无论是四六级还是后来的翻译资格证,语法一直是我的强项。那本笔记我做辅导员时借给了一个学生,可惜后来与他失去了联系。

    我没有买其他辅导书,不是为了省钱,也不是为了偷懒,而是真的不需要。市面上权威机构出版的辅导书其实大同小异,水平相差不大,学校老师选择配发的就完全够用了:梳理知识点,练习掌握,思考提高以及错题分析,一点点做完和吃透,任务量是很大的。

    高三冲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疯狂地做题,生怕做漏的某道题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那样就亏大发了。

    我反而有意减少了做题的数量,比如我的短板——物理:科任老师发下来一本厚厚的习题集,我浏览了一遍,没有找到什么特殊之处,于是向老师提出了不做这本练习题,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梳理知识点和回顾错题上。

    在题海中偶遇高考题型,在高考中意外获得高分——这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曲解了复习和考试的意义。

    学习从来不是为了得高分,而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技能。复习备考从来不是为了碰上真题,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构建知识体系、锻炼和提升我们的技能。

    知识掌握牢固,技能应用娴熟,无论遇到什么题目,哪怕是从来没见过的“怪题”,也能准确理解并运用所学做出解答。这才是真正学到了,学会了。

    因此,关键不在拥有多少辅导书,而在于能否用好手头的辅导书。

    现在,回到开篇的问题上来,也是一样的——关键不在付费购买了多少专栏和课程,而在于能否用好手头的资源

    读一篇专栏文章不到15分钟,听一节喜马拉雅课程最多半小时,但是,读完了就明白了吗,听完了就会用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不知道学习效率高的小伙伴要花多少时间,我只说说我的经验。

    我只订阅了一个“得到”专栏,就是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为了达到笑来老师提出的“不差一字”阅读的要求,我用了最笨的方法——把他的文章敲到电脑里,打字比手抄快,但要完成这项任务,意味着至少20分钟的时间。

    为了思考和输出笔记,我要求自己撰写留言,语音输入比打字的速度更快,但要写好留言,就要首先完成回顾、梳理、反思和小结的工作,意味着至少20分钟的时间。

    打字输入的过程中就能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反思,因此,以上两个环节合在一起需要至少30分钟的时间。

    除此之外,为了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每晚我都要回顾自己一天中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思考如何用笑来老师介绍的方法或工具来进行改善和提高。这个环节需要至少10分钟的时间。

    最后,为了牢固掌握和熟练应用,每周我都要把之前的所有内容回顾一遍,看看有哪些已经忘了,有哪些还记得,有哪些能够持续用到生活中,有的内容在重温或实践中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需要重新撰写笔记,或是绘制思维导图。这个环节每周需要至少1个小时的时间,平均到每天至少8分钟。

    也就是说,我花在这个专栏上的时间是48分钟,是看起来只需要的15分钟的两倍多

    同样的,所谓的“5分钟商学院”,看起来只需要5分钟,实际上要真正从商学院毕业,5分钟远远不够。

    干货虽好,但嚼起来费劲,需要相当的能量来消化吸收,这和吃东西是一个道理。

    与其追逐和囤积一大堆干货,不如老老实实把手头的吃好、用好。

    学得足够深入,你就会发现,道理是相通的,技能是通用的。在某个领域上了一个台阶,遇到其他领域的问题,你也能够比从前更加看得更清楚。

    比如,你有没有发现,我近期的文章质量有所提升,更有逻辑和条理?我没有读写作攻略,也没有选修写作课程,水平是否提升,由你说了算,但我的写作速度确实有大幅的提升——一篇文章从选题、撰写、修改到配图和编辑,总共只需要1.5小时。今天这篇文章同样如此。

    如果你承认我的水平有所提高,那完全是我三个月以来老老实实每天花48分钟向笑来老师学习的成果。

    我不会向你安利笑来老师的付费专栏,我希望你先梳理一下自己手头的学习资源,把能用的用起来、用好,然后再去找寻下一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下啃那么多干货,小心噎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nb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