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小说里,有人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有人看到了艺术与人生的融合,还有人看到了天才与魔鬼的共生,……
是的,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卑鄙与高贵、恶毒与慈悲、恨和爱都可以在同一颗心中存在”。在这部作品中,在主人公身上,这种共生共存都有痕迹。
(一)“满地都是六便士,但是他却看见了月亮”
有人专注于高洁的理想,有人沉醉于物质的世界。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总要做出点选择。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一个伦敦的证券经纪人,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抛开幸福美满的家庭,到巴黎去开启自己的梦想之旅——绘画,而后又辗转到塔希提岛,在田园世界里描绘他理想的世界。
他走时,只留下了一句简短的话,如此的决绝,从此,伦敦的家,伦敦的一切都和他无缘了。但也正是这决绝——抛却世俗的一切,成就了他的艺术理想。
我们也许就是缺乏这种为理想迈出第一步的勇气,总在观望,总在徘徊,总在担忧。
迈出第一步太难了,常常是我们的想法多于行动,甚至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为我们自己找出另一种能说服所有人的理由——我还有责任在。
有人说“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责任是最大的文明,也是最大的虚伪”。
如果他安于现状,按部就班,每日正常上下班,举行或参加宴会,像每一个普通的伦敦人一样,那如何抽身于这琐碎的事务,又如何去找寻绘画的灵感呢?
我们理想的生活总是风和日丽,但现实怎么会没有风霜雨雪呢?即便伟大的艺术家也不能例外。
在巴黎的街头,他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平庸,过得比手艺人都要清贫。他甚至连谋生的手段都没有,他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全靠朋友的帮助和各处的施舍救济。
我们很难想象,终日窝在巴黎一家条件很差的旅馆里连一日三餐都无法解决的旅居者,一个在塔希提岛上靠打工谋生的流浪汉,一个除了画笔、画布和艺术的灵感一无所有的怪人,将来能走上艺术的巅峰,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但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
这一无所有,无所挂碍给他了充足的时间,充分的精力,丰富的想象,抛却成见去开展艺术的创作,去创作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艺术的理想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但他毫不顾惜,即使原本幸福的生活,美满的婚姻。
我想,我们的理想不必那么残酷,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生活里有良人相伴,工作中有阳光雨露就好!
(二)“撒旦”和艺术家的共生
在他全部的生活里,他固执的专注于自己的画作。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刻,他也不肯卖一副作品来维持生计,仿佛物质的交换就是玷污自己的作品。
在艺术的世界里,创造美的激情驱使他四处奔波,他像个朝圣者,热烈地追求着他的真理——美,他是如此的纯粹,他享受着绘画带给他的满足感,幸福感。
但他的追求过于热烈,以至于为了得到它不惜粉碎自己世界的根基。
事实上,除了绘画,他从未承担过任何责任,付出过任何我们值得称道的东西。他甚至忘恩负义、冷漠冷酷、缺乏教养。
面对唯一理解他的作品的精神世界的荷兰画家,一直在生活上给予他无私帮助的这个热心的朋友,甚至在他病入膏肓之际不顾妻子反对全力救护他的人,他不但不懂感恩,还拐走了他的妻子,之后又无情的把她抛弃并导致了她的自杀,而且毫无愧疚之心。
此刻,恶魔的天性在他身上一览无余。
每个人身上都有天使与恶魔的对立,但我们普通人,大多能调和好这种矛盾,我们尽力去压制心中的这种恶魔的存在,一遍遍呼唤天使的出现,所以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在职场上都能游刃有余。
但这位艺术家好像从未意识到身上这种恶魔的存在,一任自己本性的自然流露。
的确,自然的本性能够给创作带来无穷的空间和动力。但作为“普通人”的存在,我无法去苟同这位“艺术家”的一切。
(三)情与爱的逃离
图片来自网络“我觉得倘若爱时考虑自尊,那只有一个原因:你最爱的其实是你自己。”
作者在书中有很多关于爱情的描写,写得令人动容。但在主人公身上,也许还谈不上爱情。因为男主人公的三段感情,都离我们传统中对爱情的定义相差甚远。
面对结发妻子,在和她一起生活了17年,育有一子一女之后,留下一纸书信就消失在了他们的生活里,直至死去也没能再相见,爱和责任一并随着他的离开都消逝不见了。
每个人在这段漫长的婚姻生活中都没有什么错误,也许读者也会和他的妻子一样曾猜想他是否有了新欢。然而并不是,他的决绝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这段婚姻生活有始无终,他逃离了。
在艺术圣地巴黎,他开始了艺术生涯,也开始了另一段感情。在他生病时给予他照顾的朋友家,带走了朋友的妻子。但这段不和礼俗的感情注定不能长久。当激情已过,她对他来说,就和自己的妻子一样毫无二致了。然而这个倔强的女子,在付出全部的热情后,在经历了绝望和无奈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毫无疑问,他无法给她理想的生活,他是导致她自杀的刽子手。
这段短促的结合甚至都算不上感情,不过是排遣内心的情欲罢了。
在暗绿色的层峦叠嶂中有着寂静的山谷的塔希提岛上,有清凉的溪水呜咽,有干净整洁的纵帆船,有洁白、文雅的小镇,还有在蓝天下变成鲜红的凤凰树。这田园般的世界给了他创作的最佳场所。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小他二十多岁的姑娘——爱塔,给了他安定的生活。她像个忠实的仆人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而此刻的他,也终于停下来脚步过起了稍微像样一点的生活。
在这段和土著女孩同居的日子里,爱塔更像是一个贴心的守护者,给他三餐和陪伴,给他温暖和爱,却从不干涉他的创作,从不对他提出任何要求。也许她不懂他,但她理解他、支持他,直到生命的尽头。
一人一屋一世界,这应该就是理想中的生活了吧。然而好景不长,他染上了麻风病,在双目失明之前,在自己的住房墙壁上创作了伊甸园般的伟大作品。但是令我们无法理解的是,他却叮嘱爱塔在他去世后烧掉这座房子,让这幅巨作付之一炬。
这个在追求艺术理想的路程中一直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付出了他全部的智慧。
他生前无人理解他作品的怪诞,无人理解他的精神世界。那个唯一理解他的人,并曾经预言他会成为伟大艺术家的朋友也被他狠狠的伤害并抛弃了。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以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家。他死后,艺术届掀起了一场波澜,人人都在争相收藏这伟大的杰作。他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
这便是这位“魔鬼”“天才”艺术家的一生。
也许天才的怪癖,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