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释道传统文化佛、儒、道专题
吃亏济人者,子孙往往贤能辈出

吃亏济人者,子孙往往贤能辈出

作者: 善书之馆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15:24 被阅读0次

​中国古人和民间几千年都认为,子女有出息,都与祖上积德有关。而且人积德也并不全为后代,自己得的福气更多。

“因果相循”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正理。但是由于世人不善于观察。极易被假相所迷惑,便说“做善未必得福,做恶未必得祸”。或者说“为何行善却短命贫贱?做恶却富贵长寿?”

由于此种认识之普遍。故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法师在给杨宗慎居士的书信中说:“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不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近则人俱得见。远则或隔生隔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

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于未收获之前,亦不免于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无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后及明年则有粮矣。

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如人去年勤耕种,今年不耕种,而仍不至饥饿,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则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

印光法师的这段语录,详尽的揭示了事实真相。以下我亦选取近现代四位名士,以记录他们各自祖辈积善的事迹,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角度。来佐证因果报应的真实存在。

章太炎(1869-1936年),字枚叔,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曾担任光复会会长。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华国月刊》社长。修订礼制会会长。是近代杰出的革命家,著名的学者。关于章太炎的祖德。则必要提及他的曾祖父章均的事迹。章均,字安圃,号治斋,杭州余杭仓前镇人,以廪贡生任海盐训导。善于理财经营,清道光七年,章均与侄儿章锦合力,捐钱三万贯,在余杭的东门创建了苕南书院,剩下的钱存典生息,作为补助学生的经费。县里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命建“乐善好施”坊于书院前。他又捐田千亩,及捐钱财,建立义庄(慈善机构),凡是族中的孤寡残疾老弱之人,每月都赠给粮食;贫寒者的婚事或者丧事,则给予资助。又开办义塾,捐钱助学。以帮助族中贫寒子弟入学读书。培昌南货店就是章太炎的祖辈为赈济族人、乡里而开设的。先祖捐资助学的义举。积德所感。曾孙章太炎成为“国学泰斗”。在学术上,章太炎的研究广泛,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一生,不但参予政治,也常常讲学。著述颇多。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美誉。

李叔同(1880-1942年),名息,学名文涛,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生于天津。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22岁入南洋公学,光绪三十二年,他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

李叔同是大艺术家、大学问家,名满华夏。后来又于佛法处多受启发,遂于民国7年(即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从此遁入空门。这种对社会的影响就更大了,福气无边。

关于李叔同的身世。可以说他是生在一个“积善之家”。叔同降生之时。其父已至人生的晚年。说起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他是一位曾经弃官的商人,修身严谨。精通儒家,兼修禅宗,饮食起居,皆以《论语》的乡党篇为准则,没有违背之处。李筱楼性格乐善好施,专门帮助贫穷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每到秋末冬初,李筱楼会到各乡村,向贫苦之家探访,量情对苦难之人给予帮助。他又开设存育所,每到冬季,收养乞丐,不使挨饿受冻,每年花费千万的钱财,而从不吝惜,他还喜欢放生,所救护的鱼鸟不计其数。天津人都称之为“李善人”。李叔同的小时候,有一天在饭前,饭桌有点歪斜,他的母亲训诫他:“席不正不坐”。这是由于他的父亲平时遵守儒家修身的准则,连他的母亲也被影响了。李叔同出家以后,法名演音,即弘一法师,其建立了自己的修学思想体系。包括“以华严为境”、“借助儒道为辅”、“以四分戒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四个方面。他严持戒律,精研并弘扬南山律宗。弘一法师在佛教界的声名。是与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太虚法师一起,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高僧。也许有人不知道李叔同或弘一法师。但有一首歌曲。很少有中国人,却不知道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篇歌词,就是李叔同的作品。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稀有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培养出了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艺术大师。在书法上,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水准,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弘一法师的一幅字为荣耀。在超越世俗的修身上,李叔同因为出家修道而位入圣贤。印光大师曾说:“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因果报应如此。人岂能无所知?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原籍浙江嘉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先后担任浙江省教育司司长、护法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国会参议院秘书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正行女子中学校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著有《制宪必携》、《宪法要览》、《普及政法教育》等。1963年以88岁高龄在北京去世。关于沈钧儒的祖德事迹,必然要说起他的祖母,其祖母是一位竭诚的慈善实践者,沈钧儒在《我的生平》中,对其祖母,有这样的一段回忆:“说到我的祖母,真形容不出她的伟大。在她的理想中,世界上是不应有没有饭吃和没有衣穿的人。当时我们住屋的一个窗口,就对着一个贫民窟,祖母常常喜欢和穷人们谈,有时就在窗口送给他们衣服;穷人们害病了,祖母亲自给他们开药方、买药,有时他们害肿毒,祖母还给他们挤脓、贴膏药。后来,找她的人渐多了,那时我们家很穷,祖母卖了皮袍来进行这些善事,甚至,在帮助人之后,还觉是帮助得不够,因为她是没有限制的帮助人的。”从沈钧儒的成就,不难联想到其祖母的积德,读完这则,足以令怀疑“因果”之人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减轻以“因果”为迷信的误识。

自古以来,吃亏济人者,子孙往往贤能辈出。好占便宜绝不肯吃半点亏者。子孙必沦为贫弱。郭氏的事迹。可以为“积善余庆”之良证。给今世及未来之人以启迪。

相关文章

  • 吃亏济人者,子孙往往贤能辈出

    ​中国古人和民间几千年都认为,子女有出息,都与祖上积德有关。而且人积德也并不全为后代,自己得的福气更多。 “因果相...

  • 《增广贤文》·七十二 独善其身 听天由命

    原文: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哪个人不喜欢自己的子孙后代贤能?哪个人不喜欢荣华富贵...

  • 2018-05-09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wuj yoga山让人坚持,水让人变通wuj yoga乐山者贤能,乐水者宽广wuj yo...

  • 容易相信人是一种善良

    有些人很容易相信人,这种人往往很善良,他的很多行为是利他的。 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你不会吃亏,反而常常是受益者,因为...

  • 嘴巴富贵,往往子孙发达!

    原作者_般若明灯 富贵的人,要有富贵的心,就有富贵的嘴。人造嘴业最为快,逞一时之快,但后患无穷。但嘴巴很...

  • 对于吃亏往往不在乎,但是别说他们傻的星座

    有些人他们不是喜欢吃亏,也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吃亏,只是在简单的对方开心就好,他们吃亏往往是对于爱的人,不爱的人,不好...

  • 读漫画杂议

    自以为官者首应好德,其胜情商,次者兴业,三者俱佳,方为廉洁贤能之“父母”,百姓尊戴之“父母”! 人...

  • 2022-04-08

    把事情想简单,往往会吃亏;把事情想复杂些,吃亏就少。

  • 为什么领导不提拔老实人?有3个表现,你越认真后果越严重

    职场上有些大道理,往往是悖论,越是强调的东西越是薄弱的方面。强调“不让老实人吃亏”,那是因为“老实人容易吃亏”。可...

  • 断舍离,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无论是人,还是物。 无论你在职场多么声名显赫,一旦离开,瞬间都可以被取而代之。新人辈出,人才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亏济人者,子孙往往贤能辈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cy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