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篇第十五·七(386)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钱穆译】先生说:“可和他言,而我不言,则失了人。不可和他言,我和他言了,则失了言。惟有知者,能不失人,亦不失言。”
【杨伯峻译】孔子说:“可以同他谈,却不同他谈,这是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却同他谈,这是浪费言语。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
【傅佩荣译】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话却不去同他谈话,这样就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谈话却去同他谈话,这样就浪费了言辞。明智的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辞。”
失,遗漏。
“可与言”和“不可与言”怎么来判断呢?这里应该是假设,假如事先知道一个人可以同他谈话却不去同他谈话,就会错失人,那谁会这样做呢?同样如果事先知道不可以同他谈话却去同他谈话,就会浪费言辞,那谁会这样做呢?所以,“可与言”和“不可与言”都是在与之言的基础上再加以判断,断定其是否“可与言”或“不可与言”,这样才能做到像明智的人一样不失人,不失言。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3》)他说如果不知道一个人的言辞,就不能了解这个人。言为心声,言语是一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反映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修行的程度高低。能知言,才能分辨什么人能交,什么人不能交。
卫灵公篇第十五·八(387)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钱穆译】先生说:“一个志士仁人,没有为求生命安全而宁愿妨害仁道的,只有宁愿杀身来完成那仁道。”
【杨伯峻译】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傅佩荣译】孔子说:“有志者与行仁者,不会为了活命而背弃人生理想,却肯牺牲生命来成全人生理想。”
志士仁人,有志向和道德的人。害,妨碍,损害。
孔子说,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仁道,他们宁愿牺牲生命来完成仁道。注意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是指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其他的人就很难具备这样的思想了。后来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都是讲为了维护正义,完成仁道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儒家不赞成随意舍弃自己的生命,但在生命和道义两者的选择中,仁人志士可以心牺牲生命来换取道义。就像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8》)他完全把追求人生理想看作比珍惜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现在的伦理已经把尊重生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和珍贵的了。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愿意用生命来换取其它的东西,我想,他并不是不尊重生命,他只是觉得那个东西太重要了,可以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对仁人志士来说,这个东西就是仁道,是他们一生致力追求的东西。生命固然可贵,如果人人都珍惜生命,那么这个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怎样得到呢?杀身是表明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味。
在现实中,有些人把荣誉看得比生命重要,为了荣誉可以舍生忘死;有人把财富看得比生命重要,他们宁为财死也不求生;有人把理想看得比生命重要,多少革命先烈,多少热血青年,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追求理想的实现;还有人把爱情看得比生命重要,还有人把诚信看得比生命重要……这些人不是漠视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觉得他们的追求比生命更可贵,更值得让他们追求,哪怕死都可以。
当然现在我们不赞成放弃生命来达到某种目的,但我们为了理想或追求,可以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念,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可以激发人的巨大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