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下泉》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流动,一丛丛狗尾草浸在寒泉中。梦中醒来我连连长吁短叹,深深怀念繁华的周国京城。
寒凉的泉水在下涔涔涌流,一丛丛艾蒿草浸在寒泉里。睡梦中醒来我不住地叹息,深深怀念富庶的都城旧地。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涌动,丛丛筮草被淹没在寒水流。一觉醒来我总是哀声叹气,深深怀念昔日里故都神游。
那时节黍苗青青多么繁茂!滋润它们的自有雨顺风调。四方的诸侯都来朝见天子,贤德高贵的郇伯亲切慰劳。
这是一首怀古叹今,感叹如今的周王室内乱势衰,缅怀周王朝鼎盛之时,万国朝拜的盛况的诗,是《诗经》中时间最晚的一首诗。从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来看,有可能是个嫡次子王子匄(周敬王)避居草泽邑中;思念京师王朝的安危写下《曹风·下泉》这首诗。全诗四章,每章四句。诗以寒泉浸野草兴中有比来感叹,直陈其事的赋法,具有很强烈的悲剧感,而三章复沓叠咏使这种悲剧感加强到了极点,末章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其艺术效果独具魅力。
首章开篇“冽彼下泉,浸彼苞稂。”诗人以寒冷刺骨的泉水起兴,诗人看到郊外野草丛生被从上而下流淌的泉水浸泡着。这种岌岌可危的生命状态。让诗人心中生出无限的悲伤,他觉得自己仿佛就如同这草一样。诗人为什么会如此的悲伤呢?且看下句:“忾我寤叹,念彼周京。”忾:感叹,寤:醒着。我从梦中醒来连连长吁短叹,深深怀念昔日昌繁华的周国京城。为什么一个曹国人感叹周王室呢?晋文公称霸中原后,曹国对晋国俯首帖耳,恭敬从命。王子朝之乱由晋国为主出兵,曹国也跟随其后,参与其中,亲力亲为。晋国护送周敬王回到王城后,曹国也是参与王城的重建,从历史背景看《下泉》这首诗歌应该是嫡次子王子匄(周敬王)避居草泽邑中;思念京师王朝的安危写下《曹风·下泉》这首诗。
二章“冽彼下泉,浸彼苞萧。”诗人继续以寒泉起兴,在低洼处茂密丛生的野草,被从上而下流淌的寒冷的泉水所浸泡,诗人望着郊外的奄奄一息的野草,心中生出无限的悲凉。“忾我寤叹,念彼京周。”我睡梦中觉醒来总是哀声叹气,诗人为什么如此哀叹呢?下句给出了答案,原来诗人在怀念昔日繁华的周国京城。
三章“冽彼下泉,浸彼苞蓍。”诗人继续以寒泉起兴,寒凉的泉水从上而下的流淌,一丛丛蓍草浸泡在冰冷的泉水中。一遍一遍的感叹,让诗人心中的悲伤无限扩大,他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那丛浸泡冰冷泉水中的野草,这么无助,这么悲凉,这么的凄惨。“忾我寤叹,念彼京师。”我睡梦中觉醒来总是哀声叹气,深深怀念昔日昌繁华的周国京城。诗人怀念的是什么?想当年周武王平定天下,各诸候来朝见。那是何曾繁华鼎盛的时代啊,如今,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各自为大。三章的复沓叠咏,仅第二句末字“稂”、“萧”、“蓍”不同,第四句末二字“周京”、“京周”、“京师”不同。这是诗经特有的叙述方式,就是通过个别的换字使章节之间不至于单调,而把诗人的这种感情推到了一个高潮。
四章却突然笔法一转,诗人的心中又涌起了希望,诗人雨水滋润禾苗来比喻。“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田间茂盛茁壮生长的青青黍苗, 绵绵阴雨的滋润长得更加肥壮。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写道“四国有王,郇伯劳之。”之所以四方的诸侯都来朝见周天子,是因为贤德高贵的郇伯亲自接待慰劳。这是郇伯的功劳。诗人在这里为什么在赞美郇伯,郇伯是什么人?【汉】许慎《说文解字》-“郇,周武王子所封国,在晉地。” “郇”是早期武王分封给自己儿子的封地,是个小国,地处晋国的范围内。后来被晋国灭了郇国,郇国灭亡后,其后代在晋国任职当了大夫,郇国后裔就改姓郇了。
后来周敬王依靠郇伯从晋国搬来这个强有力外援,得以回到京城坐稳了王位,王子朝之乱初步平定。经过了这次波折,单、刘二公等周敬王死党担心王子朝还会卷土重来,遂在前501年派人赴楚国刺杀了王子朝。就这样,一场历时19年的大动乱,终于落下帷幕。这也是本诗结尾为什么要说是郇伯的功劳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