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爪杯的余热并未彻底消散,工位对面的桌子上赫然摆放的猫爪杯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场浩浩荡荡的“夺杯之战”, 随手抓取几个关键词:黄牛、炒至千元、凌晨排队、顾客争抢,架势毫不逊色苹果新品发布会。
然而这场狂欢过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一款玻璃杯,一种基础消费品,为何会成为一个引爆点。
细数星巴克这些年卖过的杯子,圣诞麋鹿纸杯、保温杯、城市限定款马克杯,种类之繁多、产品之丰富到令人咂舌。
但无论从传播量,还是辐射范围都无法与猫爪杯相媲美,尽管星巴克并没有将杯子的收入单独列出来,但此次靠猫爪杯营销赚回的一波口碑,想必也乐见其成。
猫爪杯这种新的消费现象还会继续,还将席卷新的行业,催生出新的爆款产品。
每一个拥有类似的产品的企业,都希望自己产品像猫爪杯一样疯传起来。那么我们就以猫爪杯为案例,看消费形态是如何决定生产形态的。
文化催生出的猫经济
人类学家马赛尔.莫斯说:“猫是唯一成功驯服了人类的动物。”
日益发展的老龄化、独居化背景下,越来越多人出于经济成本和生活便利考虑,养猫的意愿更是大于养狗。
而在呈爆发式的“猫型社会”环境下,低生育率,丁克家族,空巢青年不断增长,都市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社交关系复杂。
吸猫则成为一种解压和获得抚慰的方式,更成为了一种情感寄托。
据调查,截止到2018年初,我国吸猫人群规模近5000万,消费群体规模将近3000万。
庞大的吸猫群体让萌新小喵喵一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譬如天猫商城使用的也是猫的符号,选择猫的头像作为LOGO来使用,拟人化的符号更能加深消费者的印象。
而此次星巴克的猫爪杯,抓取的最大显性特性,即同一性和准确指代性,让猫符号为最容易去品牌化的玻璃杯赋能。
引入超级符号
是不是有随便建立符号就行了呢?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猫爪只是印在杯子上,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只是更改了一下图案而已,符号并没有被放大多少,杯子还是普通的杯子,火爆程度肯定达不到如此规模。
而将杯子直接形塑成猫爪的形状,猫爪就成为了最大化的符号,通过改变基因,变成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猫爪杯,从而建立起情感的连接。
这样互动性更强,谈资有了,观赏性十足,用户甚至会爱上往杯里加咖啡、加牛奶、加水的过程。比如工位对面的女生就很享受用猫爪杯喝冰红茶的过程。
在普度尚智服务的诸多客户中,很多甲方还停留在通过文案把工艺讲生动点,把卖点说形象点,把图修得好看点,把品牌调性再凸显点。
这种低维度的竞争,最多只是让竞争对手占不到便宜,但绝对不能让你胜出。
建立情感联接
心理账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转移心理帐户的操作,一直是品牌营造的心法之一,并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玻璃杯讲工艺,讲材质,就是在开启消费者的理性大脑,199元一个的价格,消费者根本不会买单,因为再好的工艺也不值这个价。
猫爪符号的注入,让消费者对宠物的情感,延伸到一款普通的器皿上,这就启动了消费的情感帐户,这就是感性消费,冲动消费的秘密。
女性是最容易被打动的群体,而且天生就有分享意识。猫爪杯捧在手心暖暖的,放在桌上萌萌的,那泛滥的少女心一下成了灾。
社交媒体+UGC+KOL
巴克在中国150城市拥有3600家门店,门店大都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且一般分布在市中心、CBD或商业区。
星罗密布的星巴克门店就是一个筛选器,筛选出城市消费力较强的一群人,每天数十万计的来店消费人群在这个第四空间里消磨时间。
现在来看,这些星巴克的拥趸,无疑具备了个别人物法则。(《引爆点》中提出流行因素主要由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去中心化发声渠道,外加嗅觉灵敏的自媒体更是让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扩散。
星巴克的一杯难求,也正好印证了为何饥饿营销策略屡试不爽。现在回过头来看,星巴克的底层逻辑就是,刻意设置门槛来应对消费者的常规需求,从而激发强烈购买欲望的操作。
像抖音、微博等平台的后台算法,越多人点赞排名就越靠前,就能分配到更多流量,从而形成正向发展态势。
排队哄抢+黄牛垄断+肢体冲突的组合型热点话题,正是自媒体群体求而不得的10W+素材,不断辐射范围像滚雪球般激发着更多UGC(用户生产内容)加入,除此之外助推的还有生怕在这场狂欢中被落下的KOL。
在普度尚智看来猫爪杯之所以被疯传,尽管存在着某些偶然性,但也正是企业、KOL、媒体、吃瓜群众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催化出的结果。
成功的案例往往是由于运营人员对消费趋势的演化,消费心理的精微洞察,时机的精准把握,场景的营造,产品的打磨有着深刻的认知。
好创意必须有好策略支撑,好策略要基于有价值的洞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