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再后来,离开了家乡,清明会偶尔回去,陪同父母一起去上坟烧纸,有时候清明的节日和上祀节重叠,也会在上坟祭祖之后,一家人一起去赶三月三的庙会。再后来,清明这样的节日不能定时的回家了,父母可能会先去上坟祭祖了,待我回去只是到坟地上烧烧纸,祭祭祖。
时光如流,岁月如梭,儿时的记忆似乎还在眼前,还记得那么多有关清明的新鲜事,但不经意间我们已经长大,清明似乎仅仅成为一个符号、三天假日。电话里会问问父母,去上过坟了吗,叔叔姑姑一大家子都来了吗,但终归将清明留在了记忆里。再后来,结婚生子,父母也随我出外,清明成了三天假日,外加带小孩踏青,还会遇到城市防火,踏青都不能上山,只能去人山人海的公园。上坟的事,全由家里的亲人打理,而我们也只是电话上一遍遍地表示关心和追思。
疫情来了,改变了生活中的许多,有几年没回老家了,父母也是。清明节来到,心中不免有些怅然。有时会想,上坟祭祖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意义。身边很多人认为,只是一种例行的事,但我却愿意再往深里想一层。是的,斯人已去,托体山阿,那一堆黄土究竟有几何意义呢。
那里埋葬着我们的先人,这些先人其实我都没见过,但我似乎已经很熟悉他们了,他们浮现在父母的诉说里,浮现在亲朋故有的记忆里,浮现在家里留下的那些老照片里,他们是太爷爷、爷爷曾经的读过的书,写过的毛笔字,戴过的老花镜,是奶奶亲手剪过的剪纸、窗花……。他们在父母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是鲜活的回忆,在我们这一代很多未曾谋面的子孙心里可能是模糊的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我们心中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先人、是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活生生行走过的生命。
这里面有辛勤奋斗的历史,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生活如意时的喜悦,有命运不济时的忧伤,有一笔一划用中楷写下的治家的良训,有传承下来“耕读传家善为本,诗书济世广结缘”精神。
生命是短暂的,特别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以宏大的视角看过去,那么多鲜活的生命,普通人的故事,平凡人的奋斗终究在历史的洪波中化为一颗颗水珠,一粒粒尘埃,甚至在多年以后的世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平静的似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记,甚至好似他们从没来过。但幸好,中国文化里有这样的传统,敬天祭祖爱人,我们是一个具有祖先崇拜的民族,说小了,是对一家家一代代的先人的记忆与追思,再放大还有对一族一姓中历史上有功绩或有功德的人的追思,再放大在整个民族国家而言,我们也有很多对古圣先贤的记忆与追思,这是我们文化传统里很珍贵的东西。
文化传统里由家族而宗族、由宗族而民族的脉络似乎清晰明了,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这些文化的影子是刻在骨子里的。虽然年轻时或许体会不到,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终究会有体会。我们是社会人,但也是活在一个个具体的空间里的,这个空间就是从家庭开始的。这个家有横向的家族亲戚,也有纵向的千秋百世,或许这就是清明的另外一重意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