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晋南一带有一句谚语:有牙没锅盔,有锅盔没牙。意思是,最能吃的时候家境差,像锅盔之类的好吃喝到不了嘴里,几十年过去,光景好了些,可老了,牙掉光了,锅盔也嚼不动了,到底还是吃不上。此谚语土得掉渣,但细咂摸,一点不亚于哲学家们的名言,小说家们孜孜以求的戏剧冲突也不过如此吧;甚至可以说,一部春秋,以此十字来概括的话,一点问题没。
锅盔是啥?一种白面饼子,厚而大,有点类似于新疆的馕,至大者如锅盖,水分极少,很是硬实,中间夹有花椒叶,吃起来很费咀嚼,其魅力也恰恰在此,“干、酥、白、香,硬”,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越嚼越香,回味绵长。如果你是位略微上了了点年纪的人士,毫无疑问,那就是家的味道,是恹恹夕阳里远方游子归来,翻越过最后一座山头,站在高高的山脑上,遥见你家房顶烟囱里袅袅炊烟的味道,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滋味。 锅盔可谓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草根食品,为何?简单,成本极低但附着于其中的辛苦却很大——农家嘛,自家的辛劳是不计入成本的——基本就是面粉,水,一点椒盐,以及烙烤时锅底的一抹(真是一抹)油,愿意且方便的话,夹进两三片花椒叶。由于加水少,面要和劲道十分不易,耗时又费力;烙烤过程呢也挺熬人,锅盔委实过于敦厚实诚呀,就像有过秦晋之好的老西儿和陕西婆姨。
除了味道独特,锅盔最大的特点就是耐储存,如果不是雨水特别频繁的季节,储存两三个月而风味依旧毫无问题。过去人出门不易,一般都徒步,也穷,带上锅盔便是最好干粮。“先切二斤上好熟牛肉来”,那是小说演义,绿林好汉们打家劫舍,自然好吃好喝,一般百姓呢就没那么潇洒了,解下褡裢,取出锅盔,干啃一通,向店家讨一碗水,就算是一顿饭。
幼时家父有位朋友,是个车把式,在父亲眼里可谓一个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物了。有一回冬夜聊天,此人说:这几十年,出门也多,但一次也没进过饭馆,死贵不说,且少滋味,哪里如俩锅盔就仨洋柿子(西红柿)来得痛快过瘾?包括父亲在内的听者皆点头称是。其时,笔者大约就是个七八岁的孩子罢,经常小猫一样圪蹴在炕角,听大人们云古。如今忆来,恍然昨日。
锅盔究为“锅盔”乎抑或“锅魁”?似乎无解,甚至还有呼之为“郭魁”“锅馈”的,不一而足,不过,“锅盔”还是更广泛一些吧。有人考证说:锅盔者,即以锅为铠甲,以挡矛矢。军中炊事员固可,而一般士卒呢,则以锅盔为阻挡,故名“锅盔”。此说虽未免滑稽,但细想想也未尝不可,盖锅盔一者大如锅底,二则厚硬可与犀甲媲美,何不因陋就简呢?当然了,行军时那么大个儿个东东,挂在胸前,饿死鬼转世一般,多少有点亵渎军威的。锅盔里有一款来自四川名“军屯锅魁”,就名字来看,多少可佐证上述说法并非完全瞎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