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少起受了姥爷的影响便有了读书的习惯,尤其喜欢读些历史。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繁忙了些,以及成年人难免不了一些社交,属于自己的时间相对少了些,有庆与互联网的发展,能获取书籍的渠道更为宽广了,成本也更低了。
慢慢的除了读写纸质书电子书之外也喜欢听书。
个人喜好的原因通常会在听书app喜马拉雅上来选择听书。
翻看这八百多天的听书记录,大约听了有几十本之多,其中关于历史的大约有十多本。
按照历史顺序来排列:《春秋五霸》、《听谢涛·战国》、《听谢涛·秦汉》、《晋朝那些事儿》、《大隋风云》、《唐朝那些事儿》、《五代十国那些事儿》、《话说宋朝》、《元朝正史演义》、《明朝那些事儿》、《清朝正史演义》以及正在听的《民国那些事儿》。
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大约5000集之多,总字数有2000万上下。
怎么坚持下来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这么简单,因为喜欢所以主动,自然而然的去做喜欢的事情是不需要消耗精力的。
时间怎么分配的?
总有人讲没有时间。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我想那些说没有时间的人,一定有时间看手机。一定有时间娱乐、消遣、游戏。
实在没时间的人,应该也看不到这个文章。
我都在什么时候听?
上下班路上,这样来去一天大约可以有一小时之上的时间。
睡前,现在很多人睡得晚,甚至是失眠,那不妨睡前听一听,反而有助于睡眠。
听书是最便捷的阅读方式。
只要不是非常排斥声音的人,通常都可以听书上坚持下来,相比较纸质书,以及阅读电子书来讲,听是最省脑子方便的一种阅读方式了,甚至在听书的过程中不妨碍做别的事情。
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了习惯,慢慢的爱上听书,之后会像吃饭一样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习惯。
《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里有提到一个66天养成法,阐述了一个长久习惯的养成需要66天而非时下流行的21天,以我个人实践和周边来看,的确66天更容易养成一个好习惯。
上篇幅讲了如何才能听完写书,下篇幅来说一说我都有什么收获。
为什么古人曰:读史使人明智?
这话以前觉得很有哲理,听了这么多的历史之后发现这话简直就是通俗的白话文。
意思就是讲:你能犯的错误,古人都犯过了,所有的错误书上都能找到,读完历史记住这些错误就不会再犯了,看起来显得自己是个明白有智慧的人。
如何一句话形容五千年的中华历史?
我们总是引以为傲我们拥有五千年跌宕起伏绚烂多彩的历史。你仔细去探究王朝更迭,历史轮回。是不是一幕幕总是反复上演。一部王朝大戏反复在中国历史舞台上重演。
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所以1911年的第一枪,中华历史才有了新篇章。
江湖熙熙攘攘,朝堂已完成了新主登机。
以前总觉得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是常态,看过的影视剧的里的宫斗朝争,以为那是为了剧情需要。读了万千正史才明白,宫斗朝争才是常态。东市买菜的功夫这个朝廷都有可能完成权力转移,以及血洒深宫。
后人从来不会再前人栽倒的地方长记性。
所有亡国的帝王都知道勤政爱民能保家国长盛不衰,荒淫无度能覆国灭种。但也只是知道。所以一代代往常建立-兴盛-下坡-中兴-灭国。从来没有异类出现。
教科书上的历史真实有多少?
读的越多,对教科书上的历史质疑也就越多。
教科书上的书过于脸谱化,善就是善,恶就恶,有时候因为某些需要而进行编写。很多资料直接参考了正史资料。正史资料多为后朝编写,后朝为了彰显自身合法性有存在抹黑前朝的嫌疑。
我们的民族性格是今天这个样子的吗?
当下中国民族性格以及官场的一些形式,大多数源自宋朝以后而形成,比如一些缺点“奴性“崇洋媚外”形成于宋朝以后。“异族“入侵对以汉民族为主旋律的中国文化掺杂了太多,有好也有坏的难以描述的精神面貌。
历史上没有完人!
很容易在历史长河中找到一个伟大的人,却很难找到一个无懈可击没有缺陷的人,更决绝的讲是没有。越是接近当下历史的人物,历史资料也就越详实,缺点也就越多。
那些远古一些的人物,被神化的会被后人不断神话化,那些被妖化的人物会不断被后人妖化。
历史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回到篇头的那一句“读史使人明智“。倘若你读过很多的历史典籍,你会发现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先人都曾遇见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你可以结合自身选择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历史上有众多优秀的楷模,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当做模范去学习其优点,来完善更迭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历史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老师,从小了看教你为人处世,端身正形。大了看教你治国平天下挥斥方琼。世间千奇百怪各种绝学都包含在了其中,像取之不尽的宝藏,任人汲取。
所以历史书并不是空洞落满灰尘的往事,有时候更像一块块托起你向前奔跑的垫脚石,踩在上面大步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