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巧克力原是马雅印地安人的饮料,17世纪时引入欧洲大陆,从此在欧洲大陆造成风靡,以至于英国政府对巧克力征收重税,造成当时巧克力更被喻为“长在树上的黄金”。
那么在欧洲国家中,哪些巧克力是最好呢?
我想比利时人一定第一个跳出来说明:要吃世界上最上等的巧克力只有在比利时。其实从比利时人严谨的对待巧克力来说,从生产过程、比例、温度到可可豆的研磨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从中可以看出比利时人对巧克力的态度。
我想瑞士人可能不服气,因为瑞士人对巧克力的爱恋其实是天生的。瑞士名城苏黎世的大街上,漂亮奢华的巧克力店林立,说明瑞士人是如何看着巧克力。在瑞士,巧克力不是食品,而是一种艺术品。瑞士人一年大约消耗11公斤的巧克力,堪称是用行动证明的最彻底的民族。
这两个国家都有着名的巧克力品牌。
瑞士品牌可能是世界各地最受知名的品牌,如雀巢、瑞士莲(Lindt)、史宾利(Sprüngli)、托伊舍(Teuscher)、三角巧克力(Toblerone)等。
比利时还有一些非常着名的品牌,如歌帝梵(Godiva)、维塔默(Wittamer)、诺豪斯(Neuhaus)、列奥尼达斯(Leonidas)、克特多金象(Cote d'Or)等。
简单地说比利时与瑞士谁的巧克力更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不妨先聊聊他们二者的区别。
1. 可可豆
可可豆是巧克力最基本的原料。
比利时巧克力为了控制其可可豆的供应和豆类的质量,一般都是从刚果来进口可可豆。刚果是比利时曾经的殖民地,所以比利时很早就在刚果种植可可豆,即便现在比利时仍能从刚果及非洲其他地区获得高品质的可可豆。
瑞士巧克力的可可豆则来自非洲,也有部分来自南美洲。
2. 储存和运输
对可可豆从原产国运往瑞士和运往比利时的方式和形式差别很大。
大多数巧克力公司的巧克力,以固体状态运输的,这种坚硬的形态便于运输,但是必须重新加热后才能制作成各种巧克力产品。在这个重新加热的过程中,巧克力的品质可能会有一些损耗。
但是,比利时公司则不一样,他们的巧克力在运输途中一直保持粘稠的状态。这要求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保持巧克力的温度不降低。
所以,比利时巧克力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都没有冷却、硬化,在制作为巧克力制品时也不需要回火重新,巧克力的原始香气和香味仍然留存于巧克力中。
3. 巧克力的质地
事实上,通常只要你看到了巧克力的纹理,你就可以知道这个巧克力是在比利时的还是瑞士的。
大部分瑞士巧克力的表面更有奶油般的柔滑。瑞士巧克力大师鲁道夫·瑞士莲(Rudolph Lindt,“瑞士莲”巧克力品牌以其命名,很多巧克力爱好者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发明了巧克力精炼的工艺。
在精炼中,巧克力被滚筒不停搅动,使可可的颗粒更加细滑,使可可脂均匀包裹住这些颗粒,并降低了巧克力的黏度,从而获得丝滑的质感。而其他地方的巧克力,大多使用人造乳化剂来产生这种丝滑质感。
比利时也有自己的发明,即夹心巧克力,这要归功于吉恩·诺豪斯(Jean Neuhaus,Neuhaus现在也是比利时著名的巧克力品牌),他在布鲁塞尔发明了夹心巧克力,用类似现在冰箱制作冰块的那种方格盒子,来冷却和制作巧克力外壳,中间包裹水果、坚果等。
4. 牛奶巧克力与黑巧克力
瑞士和比利时两种巧克力王牌之间难以选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的性质非常不同。
黑巧克力爱好者迷恋比利时巧克力,因为其可可含量较高。牛奶巧克力的粉丝们则喜欢瑞士的奶油巧克力那种丝滑的感觉。
瑞士巧克力与比利时巧克力相比,牛奶含量较高,糖含量较高,而可可的含量相对较低。事实上,大部分瑞士本地人消费的都是牛奶巧克力。
比利时巧克力则对可可含量非常执着,始终坚持“巧克力不得添加植物油”,只能加可可脂。
总体而言,相比比利时黑巧克力的厚实口感,瑞士的牛奶巧克力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不过,比利时黑巧克力则含糖量低、可可含量高,在降血压、减肥、抗氧化方面效果更明显。
所以,瑞士和比利时巧克力,各有自己的特点,并没有“谁最好”的区别。瑞士和比利时巧克力味道的区别,实际上主要是两国的文化传不同。而对于我们这些消费者而言,则根据个人的体验和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即可。
微信号:爱就旅行(ijoytravel)
网友评论
美文已收入我的专题《欧洲旅行达人》,欢迎更多美文投稿!
如不喜欢被收录,请通知我取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