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城里有的人过春节不贴春联?

作者: 孤山踏歌 | 来源:发表于2019-01-27 21:33 被阅读14次

    在城市里贴不贴春联还真是个问题。这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城里的人不贴春联,确实不在少数。

    古代春联起源于在大门上贴桃符,以驱邪避恶。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春联这件事。

    贴春联放鞭炮吃年饭,是以往迎新年的标配,传承了几千年。近年来鞭炮的禁放,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放鞭炮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上确实造成了危害,但作为一种文化记忆,也在无可奈何地遗失,而且还暂时找不到象样的替代品。放鞭炮那种怯怯的害怕和喜欢,造就的恰如其分节日氛围,似乎没有什么替代物是可以象鞭炮那样表达民风民俗的。

    春联的命运比鞭炮似乎好一些,但前途堪忧。春联的文化影响力是巨大的,它承载和体现了古老文明,与传统古代诗歌、民俗文化、书法文化、文化名人紧密相关,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

    时至今日,在广大农村,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也不同程度呈现出差异性,一些地方还不很兴盛,说得不客气点,很多乡村已经见不到门前的那抹红了,着实让人觉得,既“年味”不足,也不见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风味。

    城市更是如此。现在城市商品房里的人,即使住在隔壁,抬头不见低头见。但你知道对方的名字吗?邻居从哪里来?每个人获得的信息都还比不过刷人脸的那台机器多。一般人对邻居家门上贴着的春联,当然也就未必能驻足观看赏评。开个玩笑,也许贴着一张商品房推广广告,都觉得比春联有“价值”,这就是文化的悲哀!

    还好还有很多城市里的家长,还能鼓励自己的孩子,以文房四宝这样的旧方式,用稚嫩的古体字,记录和传承着春联这样的文化样式。

    本来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但还真不知道,何时起,才能重新把春联这样的文化记忆,从即将荒芜的地方拾起,通过什么载体,在城市得到还原和普及?

    除了城市病带来的问题外,很多城市商品房,很多门的建造结构也有问题,似乎容不下一对春联、一条横批;哪怕一张“福”的位置,也因为“猫眼”“看人”的需要,也无处安放。

    还有就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年轻人喜欢过洋节,吃“洋食”。要不是各地的小吃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绞尽脑汁地努力顽强地生存着,刺激着国人的味蕾,估计年夜饭也会变得不伦不类,一桌子的菜,怕是要用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方式叫出名字来。

    救救春联吧,特别是那些整天叫着要“快速迭代”的年轻人!

    米芾式春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城里有的人过春节不贴春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in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