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散文
《从中医“看”人体生理》(4)人体的结构

《从中医“看”人体生理》(4)人体的结构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3-10-07 09:22 被阅读0次

《从中医“看”人体生理》(4)

                人体的结构

                    黄岐之

      人体生理是在人体的结构中实现的。古老的中医关注人体结构,对其进行“解剖”分析,观察并总结,提出了中医的人体结构理论。

      大家熟悉的许多词语与中医脏象学说有关。例如:心、肺、脾、肝、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中医的人体组织器官认识与西医具有相同之处,因此,现代西医的汉语翻译使用了许多中医词语来替代,这些词语成为现代医用语言词汇的主干部分,很常见。但是,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不同,对同样的组织器官名称,其形意相同,其功能意义可能不同。例如:中医的“心”,西医中称为“心脏”。狭义的“心”与“心脏”是指相同的形状器官。西医中“心脏”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主体之一;中医中“心”主要功能是:(1)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2)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心脑相系。中医中的“心”有组织系统及功能意义,表示心系统,由脏心、腑小肠、体血脉、窍舌、荣面等构成,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之经气相通,促进“心”功能。

      依脏、腑、体、窍、荣的顺序,中医人体结构的形体官窍有五脏为代表的系统,分别是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血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发)。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人体结构的另一重要部分。中医理论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从十二经络名称可知道,经络与五脏六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有其独特之处,组织结构包括具体的形体官窍,经络,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通过经络,调节形体官窍的功能,维持人体的生命运动。   

      另外,《内经》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位置、大小尺寸,皮肉筋骨、骨度、五官七窍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均有详细论述。其结果与现代医学相合。

      经络取穴法中,骨度分寸法(又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中医人体结构的大小因人而异,人体的不同结构互为对应,是人体全息的表现。

      古老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相比,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可以说是异曲异工,各自妙绝,但都是客观的、严谨的、有效的。中医的组织结构单元没有更细微的结构描述,这是因为中医理论重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产生的系统功能,以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也就是整体性。

      中医是将人体生命看成整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相关,通过吃喝拉撒及活动与休息等维护生机,具有自组织的耗散系统特点。“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关、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人体生命运动是气的活动产生的。五脏六腑一气周流,人体结构系统活动的周期性构成了人体生命整体活动的周期性。   

      人体结构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 虽然《内经》对人之形体的框架结构没有用集中篇幅阐述,而是散落在各篇章中。古代有华佗善外科医疗,还有宋慈专长法医解剖,他们对人体结构不能没有深刻细致了解与记载。

      本文仅仅是对中医人体结构的窥见一斑,虽难以见微知著,但愿大家从中初略的了解中医理论人体结构的特点。

   

  (《从中医“看”人体生理》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中医“看”人体生理》(4)人体的结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nm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