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资产新规》出台,看到许多从业者都有不一样的理解,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这次政策不一样。这是第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混业监管政策,有很多说法都是第一次明确。如果事后回看,我相信这次发文应该算是个标志性事件,标志中国金融进入新时代。
1. 认清迷雾下的底层逻辑
首先,要理清认知,特别是底层逻辑。
这两天刷了下评论,大多数都停留在现象和细节,很少有人抛开表象,深层次讨论政策下金融的底层逻辑。实际上,不从逻辑层面理解金融是件很危险,很容易听风听雨,做出错误的判断。
金融许多底层逻辑过往在监管政策出来后就有过度解读的倾向。比如说“去杠杆”这个概念,如何“去”杠杆?为什么“去”杠杆?金融本质上就是杠杆,金融自诞生那一天开始,杠杆就出现了,没有杠杆就没有效率。很难“去”杠杆,只能“降”杠杆或“优化”杠杆。也有人说要把金融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实际上,金融风险是消除不了的,更不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因为,风险与金融与生俱来。有金融那一天起,风险就已存在。金融的背后就是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金融。风险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是,就是对风险的经营和配置,不要让金融风险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当然,杠杆在什么阶段,是高是底,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金融需要具备服务新实体新业态的能力,金融杠杆往新兴产业转移和配置,这是非常明确的。
所有的规则和行为包括监管准则、现场监管等都是试图防止这种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对监管机构而言,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是底线和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说把所有的金融风险都控制住。过度理解风险控制就会得出金融“去”杠杆的荒谬建议。
还有一个底层逻辑认知混淆是对资本市场的理解。都说股票市场是晴雨表,反映实体经济,但“貌似”在中国不是。实际上,反映中国基本面的不能看A股,而要看MSCI中国。MSCI对入选的个股有着更市场化的筛选标准,A股上市公司一些有较多“老风气、老作风”的公司,例如随意停牌、长时间停牌等损害投资者交易权的股票,通通都很难选入。MSCI中国这个指数今年涨了50%,里边第一大公司是腾讯,第二大是阿里巴巴,还有很多中概股和港股,充分反映中国新经济的新兴力量。
这说明恰恰说明不是资本市场有问题,而是我们做得还不够。资本市场之所以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处在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有存量资源的配置功能,对存量资源的重新配置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功能。存量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价格的确定。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恰恰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好企业太多,单纯依靠IPO排队还难以满足。
中国要建立现代金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不发展,通过融资并购,发挥市场资源整合的能力就很难,也就难以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特别是并购重组,这是商业银行所不具有的。而现代金融最重要的功能是要资产管理(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要完成资产管理(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就必须推进资产证券化。
中国金融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特别是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趋势非常明显,预示着中国金融体系大调整时代来临。来自于广义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迅速提升,居民部门持有的广义证券化金融资产(股票、债权、基金及其他非标金融资产或直接投融资活动)占比近年来已经超过了50%,而这个数字在2008年也才20%左右。这种金融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中国金融功能发生转型,中国将逐步由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变为融资和投资并重,而且未来会逐渐成为以投资和财富管理为主的金融体系。这是基于中国金融结构变化带来的金融功能更新换代。
2. 父爱式中国金融监管的2.0
其次,我们要明白监管的逻辑和心态的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也预示着中国金融风险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金融机构资本不足的风险。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放在资本充足上,这是基于中国金融是传统金融体系而设定的。如今中国进入了从资本不足风险过渡到资本不足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因为证券化的金融资产作为财富管理的基石资产,风险主要来自于透明度。
金融市场化变革最核心、最重要的标志来自于市场融资,投资活动规模和比例将会不断提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将会显著增强——这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基本趋势。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国利用证券化工具和产品来完成融资和投资过程的规模化比例将会提高,无论是融资还是投资,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规模和比例在现有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将会提升,这是市场的力量。市场化推动了中国金融的进步,使金融获得了重大的脱媒的力量。其中,所有的融资和投资活动都在与逐步与金融中介脱离,投融资活动完全通过市场来完成。
过去,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金融市场对金融脱媒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是受到抑制的。我们试图维持一个以传统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并且认为这种金融体系是非常有效率和安全的,但实则不然。我们对金融风险的理解非常狭隘,以为价格有波动就是有风险,所以,在管理现代金融的时候就将主要的目标聚焦在了对价格的调控之上。但实质上,价格的波动是现代金融的基本特征,而且它是一种风险的释放而不是风险本身。
所以,这次《资管新规》出台,与“资本充足“一脉相承的“刚性兑付”开始明文禁止,还让人举报。这次发文也更强调现代金融要做好资产管理,做好资产的信披和透明度,提高合规投资人门槛,让真正能承受风险的投资人投资到合适的风险资产,符合新的中国金融结构中资产管理(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的现实需求。
这明显是监管的逻辑发生了改变。我们要明白中国金融的监管是父爱式监管,以前是,现在是,估计以后还是。但是这种家长制的心态也有1.0和2.0的区别。1.0强调资本充足率,讲巴塞尔协议,为了流动性和兑付充足,还有央妈在后面顶着。但是到2.0,强化的是透明度和资产管理能力,对于刚兑行为,央妈甚至有权利打板子并且追回。所以,这次本质是不一样的。父爱式监管的2.0,要让“熊孩子长大“,让金融机构有能力面对市场,也有能力管理基础资产,而不是简单粗暴利用刚兑“擦屁股”。
这种心态的转变,一方面是基于证券化资产占比过半的底层逻辑变迁,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经济步入新时代,有新的国情和需求,中国金融也得跟上。
所谓的新时代,是国情也是国运。首先,这是一个政治上非常清明的盛世,至少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经济上,社会更加自由、活跃,科技创新和互联网的发展也让人们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所以,新的时代一定会更加开放,未来的中国将会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日益成为在全球发挥重要领导力的国家。而要想成为经济意义上的世界强国,金融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对中国金融多样化的需求,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变革。进一步开放和透明,可以说是下一阶段中国金融市场化的主要内容。所以,这次的《资产新规》除了一行三会还有外管局参与。很多主流评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外管局不是打酱油的,不光最近打开50%的外资投资限制,要能引进来;还在这次政策中期待中国资产管理的范畴要能走出去。“一带一路”也期待中国方案和中国金融,不仅仅是亚投行,跨境资产管理也得跟上,这也是中国金融在新国情中的责任和担当。
总的而言,中国金融监管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一路都是问题,但毕竟尽到”家长”的责任。
《荀子》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不行不至。父爱式的中国金融监管倒有几份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依托这种父爱式关怀和期待,才能有中国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给中国金融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这点我们要为中国包容式监管打Call。
3. 科技让新金融成为新物种
这次《资产新规》的发文,还有一块被许多主流评论忽视的内容——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监管加入了智能投顾的内容,这是金融科技的范畴。我想,智能投顾只是开始,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许多金融科技相关内容慢慢会清晰,相关的监管也会逐步明确。这是中国金融包容监管的新常态,看不懂先看看,让子弹飞一会。看懂的部分,那就写进监管条文。
金融有很多的特质,它的需求面也非常之广,人人都会跟金融打交道,同时它的产品又容易标准化。更为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的覆盖面非常广阔,而且有着丰厚的利润,这些都能够吸引高科技的关注和介入。所以,高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将会改变金融的DNA,会改变整个金融的业态,使传统的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现代科技金融的现象,并颠覆人们的认知。因而,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现代金融,科技让新金融成为新物种。
我们要脱离对父爱式监管的依赖,不能告诉什么能做就做什么,而要找到新生力量去创新,理解当下科技对金融的改变。这非常重要,并且这种把握一定是站在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角度,而不是站在保护落后的金融状态的角度。要理解,金融有生命力的;要理解,金融是和科技密切相关的一种业态。也就是说,现代金融的生命力在于科技的应用,没有科技这个心脏就没有现代金融。
《资产新规》有许多没有明说的内容就体现了对金融对科技的深度应用需求。回到透明度的问题,新规对资产的穿透管理和强有力信息披露的要求,可能会超出传统金融机构的想象,这些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在新的要求中又进一步限定金融杠杆的使用,那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金融机构必须去寻求科技的杠杆。不具备科技的加成,必然有部分金融机构慢慢不具备对一些新生资产的管理能力,逐步退出市场。其次,资产管理的范畴在扩大,从境内到跨境,从实体到数据,对于这部新生资产的管理和科技的应用,可能会导致信用逻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都会让我们逐渐正视科技带给金融的渗透和改变。科技植入金融体系后,金融的业态和风险都会发生变异。站在金融与科技结合的角度,站在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去观察今天金融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看得清楚。从过去的角度、用过去的标准去看待不断变化的金融,我们会做错很多事。
传统金融的整套理论和金融业态是基于物理学机器论形成的,而科技对金融的影响使得金融的物理业态渐行渐远,它早已经跨越时空限制,使得金融业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金融更多是基于生物学演化论,在科技创新中重塑自身结构和功能。可以这么理解,传统金融和监管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而新金融的规则和秩序是自下而上的自然演化中形成的。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蚂蚁金服。
“蚂蚁” 这个命名体现了自下而上的DNA;“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的理念也是这种自下而上机制中的典型思维方式。蚂蚁金服的许多案例也是如此。不管是余额宝相较于传统的货币基金,还是蚂蚁森林相较于传统的生态公益;不论是体验,还是成本和效率,都是传统金融难以想象的改变。科技也让金融有也变得有温度起来,这不仅思维层面的转变,还是生产关系的蜕变,
最后说下感悟,如果理解中国金融底层逻辑发生的变迁、理解监管逻辑和心态的调整以及科技对金融的渗透,可能我们会有种上帝视角去透视《资管新规》,去洞察背后的演化和变革。《资管新规》那些细节只是果,这些底层逻辑才是因,都能从这些底层逻辑中找到答案的映射。展望未来5年,中国新金融到底什么是新常态,我想至少有三个主旋律可供验证,资产证券化、科技化和国际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