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来,听了一段清晨冥想,再打卡壹心理开始听周丽媛书写疗愈课程的第三天的内容。听着老师的声音,看着音频文字,有一种需要用“感动”和'疗愈“”来形容的感觉。
和潜意识做朋友,和自己在一起
老师说:好的作品是边写边改出来的,潜意识自由丰富的流动,构成了自由书写;意识提出修改意见,辨别潜意识的素材,并进行调整,这就构成了改写后的文章。所以得先有自由书写的内容,再反复修改,才能持续出好作品。
这里,我想到了我大爱的李欣频老师在去年世界读书日的一个讲课当中讲到的她的写作的过程。当她要写一本思考疫情对人类的影响的书时,她不是像我们大多数认为的那样,先去找大量的关于这个方面内容的书籍阅读,作为写作的参考。而是把相关的书籍买来,堆在地上,但是在写完自己的初稿之前,是不会去看的任何一页的。
一方面,李欣频老师多年来旅行、看电影、阅读、思考、写作、讲课、修行等等经验,已经让她的内在十分丰富,她的心中、脑袋里已经有大量的话想说、可以表达。在写关于疫情的思考方面,她暂缺的是医学、防疫、人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作为她初稿的补充,而不是基础。
另一方面,她用一只还在孵化中的小鸡作比喻。一只还在蛋壳里的小鸡,在破壳而出之前,会先探出头来,看看其他鸡长得怎么样了吗?一定不会啊!所有的鸡,在孵化出来之前,都是默默地自顾自地在蛋壳里、黑暗里闭关生长啊!
所以,从自然界来回看我们自己的写作过程,我们的行为逻辑就会变得很好笑,很荒谬。
写都还没写,就先想好一大堆预设的结果,患得患失。哎呀,我写这种东西,会有人看吗?好像没什么意义啊?能畅销吗?能成爆款吗?……就好像一只鸡在蛋壳里想、一个未出生的婴儿在妈妈肚子里思考,我长这样好看吗?我出来有什么意义啊?已经有这么多的鸡/人了,我能成为爆款吗?是不是很好笑。
有想这些问题的功夫,是不是至少已经写了500字了。写作的意义,在于写。不写,哪里来的意义。
所以,再回到周丽媛老师说的,只有先有潜意识提供的原材料,我们才有雕琢、修改、精益求精的基础啊。不然,拿什么修改呢?先写出来再说呗。
不光是写作,做任何事情前,我们都是在权衡各种利弊,计算各种得失。想表达的不能表达,想做的不能做。久而久之,我们真的快乐吗?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参与的工作、呈现的作品、生产的产品能闪闪发光么?我们在面对家人、朋友、同事的时候,能没有情绪么?
停下来,觉察
自由书写就可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真实面对自己的机会,没有任何限制、没有任何批判。我写什么我的感觉做主。我可以看到我的情绪,我可以观察我冒出来的每一个念头,我可以去描述这个念头,我可以直白地说出念头背后的情绪,念头是怎么来的。当我把这些念头都一个一个认出来,把念头背后的情绪一个一个描述出来,原本因为情绪会导致的行动,可能就会停下来了。
记得有一期《冬吴相对论》里,梁冬说过一个挺有意思的话。他说,我们小时候在调皮的时候,只要大人一声大喝我们的大名,我们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先定住、愣住。
对呀,自己回想一下,好像就是这样。命名,并且叫住他,很有威力。“张三!你在干什么?!”
“嫉妒!我看见你了!”
“愤怒!别以为我找不到你!”
“焦虑!你这就是焦虑,害怕不够好,并不是真的需要啊!"
“控制!这是出于控制,而不是出于爱!”
是不是很妙!
我想,这就是觉察的力量。书写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觉察。
是心情,而不是事情,导致了结果
老师提到了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一个行为的后果C,是因为事件A导致的吗?不,真正直接原因,是经历事件A的个体对此的认知和评价。就是说,同样一个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由此也产生的完全不同的结果。
情绪,真是力大无穷啊!这也是心理学家张怡筠常说的: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比如,今天上午送女儿上学,到了校门口,前面一辆车上的小朋友可能门开不开了,爸爸下车给她开门,导致我们就只能等他们磨蹭好。那位爸爸下车,走到右后门,给孩子开车门,小孩可能书包没有一早背好,又要背书包。结果,就不耐烦了,按了喇叭催他。
按了喇叭,那个爸爸还是慢慢悠悠不慌不忙,搞得我越发火大,又按了两下喇叭,并且抱怨了两句,真够磨蹭的。
这样一个不耐烦催促和抱怨的动作,完全是因为那对磨磨蹭蹭的父女引起的吗?
我还可以有其他反应吗?好像也可以有。可以就这样默默等着他们磨蹭完,开走。也可以趁这个时间和女儿说说话,嘱咐她多喝水之类的,等我和女儿聊完天,也许他们也磨蹭完,我可以向前移动了。
那我之前的不耐烦是什么导致的呢?来的路上,因为堵了一会车,心里有点着急了。接着遇到这对慢动作的父女,不耐烦涌上心头。因为一直以来,我自己的认知和想法是,不能给别人添麻烦,不能因为自己造成别人不方便。不如这种情况,我的孩子从来都是坐在右车门边,背好书包,在快要开进学校的路口,就做好了下车的准备。当我到校门口,车一停下,我立马解锁车门,孩子自己开门或者由志愿者爸爸妈妈帮助开门,迅速下车,一点不会影响后面的车辆。在我的认知里,是决不能因为自己的造成拥堵的。
所以,当看到之前那对慢动作父女时,我就带着批判来看待他们的行为。孩子为什么不早点做好下车准备,就算因为门开不开,爸爸去开门。这位爸爸能不能麻烦你用快走的方式,或者动作利落一点呢?
从小到大的教育告诉我,不能掉链子,不能影响别人,不能拖后腿。所以,我不会像那位爸爸那样,就算不得不影响别人了,我也会快走一步,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别人的影响,并且觉得十分不好意思。
但那位慢吞吞爸爸,不仅对此毫无察觉,在我催促他时依然不紧不慢,我对他升起了批判:影响了别人还如此淡定,讨厌!
在我的认知里,做了不对的事就要受到批判。我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你怎么可以不管不顾?我考虑别人的感受,你怎么可以随心所欲?
等一下!我这是羡慕嫉妒恨么?他可以,我却不可以。不公平。
是的,公平正义,可以说是我的价值观。对于公不平不义的事情,我总是愤愤不平。我做到的事,也要求别人做到。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控制呢?
我可以要求自己善良、公正,但我能要求和左右他人么?好像不行。
下次,我不如趁一切“被等待”的时间,做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吧。
比如,趁现在,等待上头领导检查工作、翻看材料的时间,写了这次文字。完美!
同样的事件,摆在不同的人面前,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反应,进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是各种各样的B,而不是那同样的A,导致了C的出现。事情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心的大小。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若不大,事就比天大。
吴伯凡说:当时看事大如天,过后看细枝末节。是“大如天”,还是“细枝节”,全看我们的心境。感谢书写疗愈,让我有机会把当时“大如天”事件重新写下来,用文字缓冲内心的情绪,用文字照见内心,让情绪的巨石,化成尘埃,吹散在风里。
无戒学堂日更第8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