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时,一大堆生活琐事等着她,她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可她爱好写作,从十几岁就开始写了。所以,即便有再多的家务,她也没有忘记写作,总是忙里偷闲地写一些,即便是一句,甚至是半句,她都要写下来。
孩子哭闹着要睡觉,她给孩子讲故事、唱歌,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着,就开始伴着孩子的呼吸声写作;将食物放入烤炉,在等待食物烤熟的时间里,她也要在烤炉旁写作;饭菜做好了,可一家人还没坐在一起,她赶紧写上一句两句。
2013年,82岁高龄的“她”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她写的故事并不复杂,以女性为中心,从自己和母亲身上找灵感,聚焦于加拿大普通小镇,故事和人物均源于生活。
她的名字是艾丽丝·门罗。
是什么让她取得了成功?她说:她说:“我对自己的写作页数每天有个定量,我强迫自己完成,没有一天停止写作。就像坚持每天散步,每天走五公里。如果我知道有哪一天我没有办法走那么多,我必须在其他时间把它补回来。”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格拉德威尔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
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其实一万个小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古话“十年磨一剑”,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都羡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儿,可是有没有想到,他们其实大多数也和我们一样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终成正果。
稻盛和夫在 《活法》中说:“时刻不忘上述正面的“思维方式”,发挥天赋的能力,倾注全部的热情,这就是人生获得巨大成果的秘诀,这就是人生成功的王道。以为这种人生态度符合宇宙的法则。”
“成一事者,矢志不渝之愚者;毁一事者,停滞不前之贤者。”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开窍,有这一万个小时的苦练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师、巨匠,至少也会成为本行业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想试一试,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