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第十五章: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解析:
孔子说:“仲由的瑟弹成这样,为什么还敢在我这里弹啊?”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而不尊重子路。
孔子说:“仲由的学问啊,已经具备规模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解读文章之前,先一起来了解一些乐器方面的小知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一弦一柱思华年。相信李商隐这句名诗很多人都会背,但是能理解前一句的人可能并不多。
其实诗人在这里是用了隐喻的手法,借物寓意的慨叹: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我们不妨畅想一下,一个年近五十的诗人面前摆着一副精致美丽的瑟,看着那五十根琴弦,诗人不仅联想着自己已经流逝去的青春岁月,那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往昔美好的回忆。
由此可见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琴棋书画是常伴左右的。愉悦时以乐贺之,忧愁时亦可以琴抒怀。而瑟则是古人常用的弦乐乐器之一,且最初是有五十条弦的。
从“琴瑟和鸣”这个流传了千古的词语来看,古琴和古瑟在古代的华夏应是被很多文人所习弹的乐器。
既然如此,我们再回头理解今天的这一章就好懂了一些。
仲由的瑟弹得不是很好,令孔子不喜,于是孔子表现出了一个比较不喜的态度,并出言相责,而且话还说得很重,让众弟子都知道了。由于老师对仲由的批评来得很直接,仿佛仲由的乐技在同门中就是最差的了,因此各位同门就跟着看低仲由,甚至有了不尊重的行为。
就好比现代的人很多人都会去学弹钢琴,如果大家在一起上课,偏偏有人弹得不好,结果老师把他狠狠的批评了一次,说他弹得太差了,简直就不应该学钢琴。这样的事情一旦传开了,大家是不是就会给这个人贴个标签了呢?一些品行不好的人可能也会取笑和打击这位学生。
自古文人相轻,其实不止是文人,只要是有多几个人在的地方就充满竞争和比较。
很多人都希望在与别人比较时自己能够显得优秀一些,如此便仿佛多了写优越感。读书如此,工作如此,弹琴亦是如此。
在这充满了比较的环境中,一旦某个人被定义属于不好的那一类,而且是非常不好的那一种。就仿佛给大家都找到了一个衬托自己能力优越的垫脚石,没有几个是不想借着这个机会太高一下自己的。
如果是一片绿叶去衬托一朵红花,绿叶或许也没那么难过。但是一片绿叶要拿来衬很多的红花,这片绿叶就有点悲催了,仲由恰恰就成了那一片被用来衬托很多红花的绿叶。老师的苛责,同门的奚落,可想而知他的心里该承受什么样的压力。
这样的分析完,可能有些人同情心泛滥的人要开始骂人了。
不是说孔子是什么万世师表吗?他怎么可以这样苛责仲由而且还搞得人尽皆知,让仲由被大家笑话,这实在是太伤人自尊心了,不由的会心疼仲由了。
其实孔子也是心疼仲由的,当他知道大家都看轻仲由后,他又出面跟大家解释:“仲由的学问啊,已经具备规模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入门、上阶、登堂、入室,这是古人形容一个人学习某项技能时会经历的四个阶段。入门为最浅,入室则为最佳状态。孔子发现大家不尊敬仲由之后,又主动的为仲由做了个评价。
孔子后面说的这一句话相当于给仲由做了一个中肯的评价,也给了其他人一个告诫。仿佛就是在说我虽然批评了仲由,但是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也有自己做得好的事情,而且水平也并不低。如此大家也自然不好再奚落仲由了。
其实,任何一位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都少不了会做出孔子做的这两种行为。前面的叫“激将法”,后面的是“护犊子”。
作为一位育人者往往越看重某人,就对他越严苛,往往爱之深,责之切,这时的责备其实并不是为了想骂人,而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焦灼,为了促使他能发奋,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希望对方能反思和积极进取。
然而批评归批评,并不代表放弃更加不是为了伤害对方,所以一旦发现有人因此借题发挥时,必然又会及时的做出该有的维护。
做错了要批评,但是该维护还是要维护,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打压而是开悟。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篡改。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