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跑步读书会读书笔记读书
《哲学与幼童》读书笔记

《哲学与幼童》读书笔记

作者: 汪运果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08:31 被阅读111次
《哲学与幼童》封面 《哲学与幼童》作者与译者简介 马修斯哲学三部曲Ⅰ 《哲学与幼童》目录 《哲学与幼童》第一章:困惑

“蒂姆(大约6岁)正忙着舔锅子时,问道:‘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

从孩子的一个困惑引出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如何确定我们现在是不是在做梦?

另外一个孩子的困惑是:

乔丹(5岁)在一天晚上八点上床睡觉时间问道:“如果我八点睡觉,明天早上七点钟起床,我怎么断定时钟的短针只走了一圈呢?我是不是要整晚不睡,一直看着它呢?要是我望了望别处,哪怕是一小会儿,短针也可能走了两圈。”

这个孩子的困惑包括在“归纳法问题”的讨论之中。实质上,这个问题说的是我们能否证明,可以将观察到的例证作为未观察到的例证的指南,如果能够,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

另外一个孩子的困惑是:

约翰·埃德加(4岁)经常看见飞机起飞、升空,在远方逐渐消失。一天,他首次坐上了飞机。等飞机停止上升,安全带信号灯熄灭时,约翰转过身向着他的父亲,用一种松了口气但仍带着困惑的语气说:“这儿的东西并没有真的变小呀。”

这个孩子的困惑又跟认识论的两种观点密切相关:一种观点认为在感知材料这一牢固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重建对世界周围的全部认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前一种观点是幼稚的并且是错误的。

还有一个孩子的困惑是:

大卫担心苹果究竟是不是活着的。他断定苹果在地上时是活着的,但带进了室内便并不是活的了。

这个孩子的困惑则涉及到如何看待生命问题。

很多孩子提出了很多很好值得我们思考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成人往往习以为常,自以为知道,其实却说不清楚,如果孩子刨根问底,那成人往往就要用成人管用的伎俩去掩饰自己的无知了:“这都不知道吗?”、“不是告诉你了吗?”、“我说这样就是这样!”、“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要整天胡思乱想!”……虽然不是每个孩子以后都成为哲学家,但好奇心就这样被成人无情地一点点摧毁殆尽!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到源于困惑。

罗伯特·罗素说,哲学“即使不能解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至少有提问的能力,使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看到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潜藏的新奇与值得怀疑之处”。

《哲学与幼童》第二章:游戏

如果认为哲学必然是非常严肃的东西,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马修斯说,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

第一个例子是《小熊维尼阿噗》里的一段故事:

小猪皮杰的祖父有两个名字,为的是“防丢掉一个”。

第二个例子是:

丹尼斯(4岁6个月)向詹姆斯解释说:“一种东西可能在前面同时又是在后面。”他父亲无意中听到了,问道:“怎么,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们正好靠近一张桌子站着,丹尼斯说:“嗯,比如我们绕着这张桌子转,一会儿你在前面,我在后面,一会儿我在前面,你在后面。”

这涉及到哲学中的逻辑学,这能够帮助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相对关系带来的困惑。

在下午茶时,丹尼斯(3岁10个月)说面包上涂已经涂了黄油,是不是?要是我们不想要涂黄油的面包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对吗?——除非我们用刀子把黄油刮掉……要是我们要的是没有黄油的面包,又不愿用刀把黄油刮掉,我们就只能吃有黄油的面包了,是不是?

丹尼斯正在探索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逻辑学分支“形式逻辑”的重要形式概念。

厄休拉(3岁4个月):“说我肚子疼。”母亲说:“你躺下睡着了,肚子疼就会消失的。”厄休拉问:“疼上哪儿去了呢?”

厄休拉对消失和存在的开始了思考!

孩子:那(指桌子)可能是摆着让人坐的对吗?

大人:对,不过这实际是摆着让人写作用的。

孩子:不过,让人坐也是可能的,不是吗?

这位孩子则邀请我们思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根据一件事物的实际用途或者其他可能的用途,来理解事物的性质。

通过孩子发起的这种语言游戏,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内在的逻辑和形而上学,这会给我们和孩子都有更多的启发。如果我们拒绝与孩子玩这种语言游戏,不仅会使自己智力贫乏,与儿童的关系疏远,并且使儿童独立的知识探究精神受到打击。

《哲学与幼童》第三章:推理

詹姆斯和他的父亲发生了争执。詹姆斯说:“我知道(know)它是!”他父亲回答道:“不过你也可能弄错了!”这是丹尼斯(4岁7个月)参加进来说:“如果他知道了,他就不可能弄错!思维有时会错,但是知道的,总是正确的!”

伊恩(6岁)感到懊恼的是,他父母朋友带来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机;他们不让他看他喜爱的电视节目。“妈妈,”他用沮丧的口气问道:“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更好?”

一个9岁的女孩问:“爸爸真有上帝吗?”父亲回答说,不太肯定。对这个问题,对这个回答孩子反驳说:“一定是真有的,因为他有一个名字!”

这些无不显示孩子在使用哲学中的逻辑推理。哲学思考是天生的本能,就像做游戏一样,是人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哲学与幼童》第四章:皮亚杰

这章主要是对皮亚杰的批评。作者认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中忽略了儿童对哲学的思考。

《哲学与幼童》第五章:故事

这一章提到不少童书(包括一些图画书):

《森林大熊》(图画书)

《绿野仙踪》

《公主的月亮》(图画书)

《小熊维尼阿噗》

《爱丽丝梦游奇境》

《青蛙与蟾蜍》

涉及哲学各个方面:认识论、存在、感觉幻觉、语意理论、意志和意志力,这些问题自柏拉图以来众多哲学家都一直在思考……

《哲学与幼童》第六章:幻想

这一章,主要是对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批评:虽然贝特尔海姆在其著名的《魔法的运用:童话故事的意义和重要性》一书中论述了幻想对幼童发展的重要性,但他不认可故事能激发幼童哲学思维的发展。

马修斯在本章最后一段说:

正如贝特尔海姆书中着重指出的那样,幼童是极度情绪化的生物。不过还不至于如此,他们同样是有思想权利的人。一个儿童,如果其文学食粮只是情感特别丰富的故事,而没有智力探险故事,那么发展将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方式也是贝特尔海姆不欣赏的。

《哲学与幼童》第七章:焦虑

这一章,马修斯说:

做哲学(do philosophy)简单地说就是思考某一特定事件所产生的困惑和概念性问题,看看是否能消除这种困惑或解决这个问题。有时候这些困惑和和问题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有时候就得不到解答。有时候这样的思考让人更加明了的仅仅是,原来我们对某事物是这样可怕地不了解。

专业哲学家为了解决哲学问题发展了诸多方法。事实上,使用特定的方法是很有用的。然而,哲学家变得太执着于他们的方法,反而看不到问题和困惑所在了。因此,能够娴熟运用特殊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有可能是一个优势,也有可能是一种妨碍。

成人的语言能力远优于孩子,至少对专业术语的理解能力更强。但是孩子以其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眼睛和耳朵,更能发现困惑和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只有这一定的自然举动和率真行为,这是成年人难以企及的。成人和孩子各自发挥所长,作出一定贡献,因此,对困惑的探究很容易成为一次真正的强强联合。很少会有其他什么事能让成人和孩子这样奇妙地相处。

因此,马修斯提出要和孩子一起做哲学。

马修斯举例一个例子:

约翰(6岁)正仔细的思索一个事实,除拥有书本、玩具、衣服之外,他有两条手臂,两条腿和一个脑袋。这些都称之为他的玩具他的手臂,他的脑袋等等。他问道:“那一部分的我算是真正的我?”

这个问题引出了哲学中著名的“提修斯之船”的问题:一件事物的哪一部分被替换后,这件事还是原来的那件事?

《哲学与幼童》第八章:淳朴

在一章马修斯首先通过一个4岁小女孩的问题“我们到底有几个天空”(可能涉及哲学中的认识论),引出他的观点:

我们应该将天真和哲学对接起来。

孩子常常带着天真无意中闯进了哲学王国。这种天真不是成人刻意去培养的。孩子并不觉得提出古怪的幼稚可笑的诸多问题有什么不妥。但这些问题常会被扔进纸篓,哲学家会提醒自己去翻捡回来。

但天真对于成人如此之难,以至于德国著名哲学家罗伯特施佩曼提出了“制度化的天真”的概念。

相比之下,孩子的天真是天生的,不是任何制度化激励的结果,因此更加难能可贵!

《哲学与幼童》第九章:对话

通过对话的例子,马修斯指出他的另外一个观点:

孩子对于哲学问题的关注并非就是零散的、间歇性的,也有明确的迹象表明孩子在思考这些事情时是非常持之以恒的。

马修斯在本章最后,也是本书结束的时候说:

为了适应周边成人世界对他的期望而转移了对哲学的兴趣,那是我们成人的一种耻辱。


附录一: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晓东在本书附录一中以《马修斯的儿童哲学研究》为题谈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

二、儿童的哲学可以是严肃甚至沉重的思考,也可以使轻松愉快的概念游戏

三、儿童的哲学是儿童以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的理性重构。

四、发展心理学家为什么不去关心儿童的哲学

五、结束语:对马修斯的短评

马修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儿童的言论和思想,承认儿童的某些言论具有真正的哲学意味,呼吁学术界重视对儿童哲学的研究,呼吁成人社会关心儿童的哲学生活。马修斯对儿童的哲学方面的研究为揭示儿童哲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为我们进行儿童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附录二:

附录二:儿童读物书目 附录二:儿童读物书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与幼童》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ne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