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称职的父母:“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
那些集中精力于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维护的家长向他们的孩子传递了一条明确的信息:“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这些孩子大多无人陪伴,缺少关爱和照料,开始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就好像他们根本就不存在。
有些父母把家长的责任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家庭中各个成员的角色就变得模糊、扭曲甚至颠倒了。被迫成为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的孩子,没有可以模仿、学习或尊崇的对象。在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失去了父母角色的榜样作用,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便会在波谲云诡的迷惘之海中随波逐流。
2、操控型父母:“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
由于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许多操控型父母会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它永不消失。这些父母对于“空巢综合征”(孩子离家后父母不可避免要经历的一种失落感)有种病态的恐惧。所以,操控型父母会因为孩子的独立而感觉遭到背叛和遗弃,他们将家长角色与自己的人格紧密相连。
3、酗酒型父母:“这个家里没有酒鬼”
“不认账”对酗酒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酗酒就像是客厅里的恐龙。对外人来说,恐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但是对生活在这幢房子里的人来说,既然无法驱逐恐龙,那就只好对此视而不见。这是他们得以共存的唯一方式。谎言、借口和秘密就像空气一样充斥在这些家庭里,给家中的孩子造成了极大的感情困扰。
4、身体虐待型父母:“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
多数父母都会不时地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停地哭泣、烦扰我们甚至挑战我们权威的时候,这种冲动便会异常强烈。有时候,与其说这种感觉是孩子的行为所致,倒不如说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多数人能够成功地克制打孩子的冲动,不幸的是,也有不少人无法如此自制。
在身体上虐待子女的父母们似乎都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都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只要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他们就会选择对孩子动粗。至于这种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他们几乎毫无意识。体罚孩子已然成为他们对抗压力的惯性做法,一有冲动,他们就会对孩子实施暴力。
对孩子实施身体伤害的父母往往自己就生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他们成年后的大部分虐童行为正是他们童年体验和感悟的重演。他们的角色榜样就是曾虐待自己的父母,而暴力就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尤其是愤怒)的唯一手段。
5、言语虐待型父母:“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棍棒石头可能会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我分毫。”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向孩子们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并对他们将来的幸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与操控型父母一样,言语虐待型父母也有两种不同的行事风格。有的父母会直接地、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孩子。他们可能会骂孩子愚蠢、没用或是丑陋,要是当初没有把孩子生下来该多好。他们无视孩子的情感,也无视自己频繁的言语攻击对孩子尚处于形成中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长期影响。另一种言语虐待型父母的行为则没有这样直接,他们会通过长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绰号或是拐弯抹角的羞辱来对孩子发起攻击。
6、性虐待型父母:“父亲对我做的事情永远都不可以告诉任何人”
乱伦受害者所蒙受的屈辱是独特的。即使非常年幼的受害者也明白这种事情必须要保密。不论他们的沉默是出于本意还是受人教唆,他们都感觉到侵害者的这种行为是禁忌和耻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