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浩畅谈历史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成功趋之若鹜,对失败避之唯恐不及。
可人生的成功和失败,有时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有时我们确信做某事会成功,可惜我们失败了;有时我们预判自己会失败,可是我们又反而成功了。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加强对人生成败的研判力度,确保自己多胜少败呢?
或许,研究下曹魏司马懿平定淮南一叛的历史,我们会从中获取研究人生成败、争取多胜少败的启发。
那么,就让我们以期待收获的目光,去进入那个尔虞我诈、异彩纷呈的三国时代。
公元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政变后,司马懿将束手就擒的权臣曹爽及其一家灭族,然后取代曹爽,成为曹魏新一代权臣。
将曹爽及亲信灭族的曹魏新任权臣司马懿至此,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魏国不姓曹了,改姓司马了。
俗话说,为了巩固自身权势,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统治者进行管理的布局往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作为一朝权臣,司马懿的布局当然也是另一群朝臣。
于是,朝廷中央,曹爽亲信的曹羲、曹训、曹彦、何晏、邓飏、丁谧、毕轨等人尽数被灭族,司马懿亲信或看重的人才逐渐占据中央的显赫要职。
与此同时,地方上,镇守关中管理军事的原本是曹爽信重的夏侯玄,不过被司马懿撤职,取代他的是司马懿亲信的郭淮;同理,镇守荆州的原本是曹爽的亲信李胜,后被司马懿杀掉,取代他的是司马懿信用的王基、王昶。
防守西部、抵御姜维的郭淮不过,等到更换曹魏东南地区的军政要员时,司马懿犯难了。
因为镇守淮南的是忠于曹氏皇族的王凌。
王凌,出身于太原王氏,被曹爽任命为车骑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论官职,车骑将军是除曹爽(大将军)外官职最高的将军;
论资历,王凌是指使吕布诛杀董卓之王允的侄子,时年77岁,比司马懿年长。
所以在收回王凌的军权问题上,司马懿着实费了一番周折:
起先,司马懿以魏帝曹芳的名义征召王凌回朝中担任司空,不过王陵一直找各种借口推辞,拒绝入朝;
然后,为了在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王凌主动找兖州刺史令狐愚协商对抗司马懿的策略。
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也和王凌一样忠于曹氏皇亲,反对司马懿专权。
于是,为了打倒司马懿、重新确立曹氏皇族的统治地位,令狐愚建议王凌,可以联合兖州、扬州的军力,拥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为新皇帝,进而攻打许昌、进攻洛阳,击败司马懿,另立新朝廷。
王凌一听令狐愚的建议,感觉可行,于是便准备开始行动。
行动前,王凌派亲信到洛阳,告知朝中的儿子王广,自己要兴兵反抗司马懿,让儿子尽快想办法脱身回淮南。
王广在听到父亲的消息后,大吃一惊,经过冷静思考后,王广给父亲写了封信,信中这样写道:“司马懿虽然心怀叵测,但灭掉曹爽势力后,他也没有做什么特别明显的谋逆之事。如今司马懿选贤任能,广树政绩,改革前朝不合适的政策命令来响应臣民所求,又全面改正原来曹爽犯下的错误,所施行的政令,都以体恤万民为先,这样便深得民心。同时司马懿父子还牢牢掌控着朝中的军政大权,势力稳固,军势强大,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请父亲三思而行、”
看了儿子的信,王凌虽然考虑了一番,但想到自己及曹氏皇族还要被司马懿压制,他便不能容忍地继续筹划起兵之事了。
不幸的是,就在王凌想继续与令狐愚进一步协商行动计划时,令狐愚竟壮志未酬身先死。
这给王凌的起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因为令狐愚是重要的起事策划者,同时与楚王曹彪联络协调的工作,也是由他来执行。
如今,令狐愚一死,王凌便如瘸腿的老人一样独木难支岌岌可危。
另外,雪上加霜的是,令狐愚死时,他的两个助手,杨康和单固出问题了。
其中,单固还能守口如瓶,可杨康见领导死了,担心密谋之事祸及自身,便主动到洛阳的司徒府揭发令狐愚谋反之事。
时任司徒的高柔听后,立刻将此事通知给司马懿。
支持司马懿的曹魏元老重臣高柔司马懿听完杨康的详细报告后,他冷静思考、仔细分析了兖州、扬州的内外形势,然后将杨康软禁起来。
随后,司马懿以朝廷的名义任命黄华为新的兖州刺史。
这时,王凌对杨康的告密还一无所知,对于新任兖州刺史黄华的政治立场,也不甚了解。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凌竟派心怀二心的部下杨弘,到黄华处协商起兵拥立曹彪、对抗司马懿一事。
兹事体大,黄华不敢隐瞒,便与见风使舵的杨弘一起,上奏朝廷,指出王陵密谋造反。
司马懿得知后,并没有立即发兵平叛,他秘密且积极地做着平叛的各项准备,准备寻找合适的时机去行动。
公元251年四月,江南的吴帝孙权派十万吴军在堂邑修筑涂塘堵塞涂河,如此洪水将魏国淮南的很多地区淹没。
年老时便只顾防守的吴帝孙权王凌抓住时机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颁下虎符,令自己出兵讨伐给淮南添麻烦的吴国。
这次,司马懿将王凌的谋反证据上奏给皇帝,在得到皇帝和百官的理解后,司马懿以朝廷的名义,驳回了王凌的调兵请求。
随后,司马懿调集三万中央军,坐船从黄河入浪荡渠,然后到达汝南郡项县北部的百尺堰,打算从此处入颍水,继续向淮南迅速进军。
由于之前司马懿采纳邓艾的建议,在都城洛阳到淮南修筑了很多条灌溉庄稼、运输粮食及军队的漕渠,所以魏军能够迅疾行军!
到达百尺堰后,司马懿先以朝廷的名义向王凌下达赦免其谋反罪行的诏书,同时他自己也写信给王凌,警告他要看清情况、识清时务。此外,司马懿还派随军的王广给父亲写信,劝告王凌早日投降,不要执迷不悟地自取灭亡。
五月初,王凌收到了朝廷的诏书、司马懿及儿子的书信,仔细读过后,他忧心忡忡地分析了局势:
首先,司马懿大军已逼近淮南,只要自己继续一意孤行地率仅有的一点儿亲军负隅顽抗(朝廷没颁下虎符,王凌难以调淮南官兵),朝廷军队随时都会猛扑过来致自己于死地;
其次,黄华看来是站在司马懿那边了,自己损失一臂不说,兖州方向上还增加了一个仇敌,真是雪上加霜;
最后,据探子来报,邓艾军在汝南、州泰军在义阳、诸葛诞军在合肥,均听从朝廷号令蓄势待发,可见司马懿对自己,已成四面包围之势。
在仔细斟酌了自己与司马懿的实力对比后,王凌终于屈服了,他携带着自己的印绶、节钺,亲自驾着一艘小船,向司马懿的旗舰处靠拢。
到达司马懿驻军处后,王凌派部下王彧呈送自己的印绶、节钺及请罪投降书信。
司马懿收回王凌的物品、查阅过书信后,决定接受王凌的投降。
不久,王凌自缚其身,向司马懿投降,司马懿派使者将王凌松绑。
王凌以为司马懿赦免了自己,就想近前向司马懿表示感谢。
不料,在向司马懿靠近得仅剩十余丈时,司马懿突然派人将他拦截,不让他与自己套近乎。
王凌见司马懿故意疏远自己,便摇尾乞怜地喊道:“仲达兄弟,用一节短简书信召我前来,就行了,何必劳烦大军呢?”
司马懿不客气地回道:“少跟我套近乎,因为你不是用短简就能轻易召来的人。”
王凌从口气中,感受到司马懿不打算饶恕自己,便激动地回道:“你说过朝廷会原谅我的,现在却来兴师问罪,你对不起我!”
司马懿针锋相对地回道:“我宁肯对不起你,也不愿对不起国家!”
随后,司马懿将王凌收押,软禁起来。
软禁期间,王凌想试探司马懿对自己处分的态度,就通过看押自己的兵士向司马懿传达要棺材钉子的信息。
本来,司马懿不给的话,王陵还会心存求活希望的;可是司马懿毫不犹豫地就派兵士送给王凌一堆棺材钉。
王凌一见,自知命不久矣。
紧接着,司马懿派数百步骑兵押送王陵到京城洛阳,准备让朝廷司法部门审理他。
心如死灰的王凌在经过项县贾逵祠时,大喊道:“贾梁道,我是忠于大魏的社稷之臣哪,你若在天有灵,一定能够了解我、理解我的苦衷!”
当晚,王凌在哀叹自己行年八十,却身败名裂的可悲痛惜中自杀身亡。
司马懿到达王凌原来的治所寿春后,开始收治王凌的属下,在仔细审核过后,将与谋反有关的所有人等,尽皆灭其三族。
王凌的儿子王广,没能获得赦免,被诛杀;王凌和令狐愚,都被开棺暴尸于就近集市,并烧毁其朝服、印绶,以裸尸入土安葬。
同时,司马懿派侍御史到楚国查处楚王曹彪的谋反之罪,皇帝曹芳也派廷尉(司法主管)持节前来调查。
最终,曹彪认罪自杀,楚国的官员,均以知情不报、辅佐不称职的罪名,被处决,楚国被废除,另立为淮南郡。
此后,为了防范外臣联合诸侯王谋反,司马懿将曹魏的各个诸侯王尽皆软禁在邺城。
当然,此次谋反案,也有漏网之鱼,王凌的妹妹,嫁给了雍凉都督郭淮,王凌被灭三族,王凌妹妹也在被株连之列。不过,鉴于郭淮是司马懿的老部下,又手握西部军权。
所以司马懿就睁只眼闭只眼地饶恕了郭淮及其妻子。
至此,曹魏的皇室宗亲,彻底沦为司马家的家奴,备受禁锢和监视,已无力对司马懿及其家族构成威胁。
司马懿凭借平定王凌谋反之事,被曹芳任命为相国、安平郡公,其孙及兄子可以各选一人为侯,增加食邑至五万户。
不过,深谙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之道的司马懿,拒绝了相国与安平郡公的任命,不久便心力交瘁地病亡,终年七十三岁。
司马懿平定王陵谋反,展现出高超的用兵谋略和平乱智慧:
首先,王凌的谋反,是在司马懿取代曹爽、掌握魏国政权后,为了稳固自身兵权、效忠曹氏皇族而秘密进行的。如果司马懿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王凌蓄意谋反祸乱国家,只是简单粗暴地出兵镇压,那司马懿很容易会被误解为独断专行、无故打击国家元老的谋朝篡位之人。所以,为了避免陷入以上窘境,司马懿在收到王凌谋反的信息后,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仔细冷静地收集王凌谋反的确凿证据、拘押参与谋反的证人,待证据充足、证人证言可靠后,司马懿再上奏皇帝、告知司法部门和国防部门,以征讨叛乱的名义率军南下,此举赢得了朝野内外和文武百官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如此,司马懿便既出师有名地率军平叛,又没有陷入谋朝篡位的恶名中。
其次,司马懿平定王凌谋反,既指挥京城众多的精锐禁军向王凌处迅捷进军,向其施压,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令对方心冷胆寒;又在行军途中,派使者带着朝廷的赦免诏书、自己写的书信和王凌儿子王广的家信,来综合影响王凌的心智,向其进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心理攻势。如此一硬一软、一打一拉,本来造反意志就不坚定的王凌果然就范,亲自前来乞降。就这样,司马懿不战屈人、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这次未遂的叛乱,与其子司马师平定淮南二叛后虽胜但早死、司马昭平定淮南三叛时兴师动众耗费巨大相比,司马懿的平叛,确实损耗最少而获利最多。
最后,司马懿以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令其辅政为从政基础,以平定孟达、拖死诸葛亮、击败辽东公孙渊、族灭祸乱之臣曹爽、平定王凌叛乱的雄厚资历和崇高威望为固位武器,将朝中百官和地方将领,尽皆调换为尽忠于司马家的人,又将曹氏皇族尽皆软禁在邺城、严加看管。如此此消彼长、处心积虑,确实为儿子和孙子铺平了将来的谋朝篡位之路,可谓深谋远虑、安家保国。
司马懿平定王陵谋反,能给亲胜远败的我们什么实用启发呢?
其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容易不战而屈人地全胜而归。做事之前,先了解自身的能力,与所做之事的能力要求,再在做事之前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的能力不足,找到高效做成某事的关键节点,再集中精力猛攻那些节点,将事情尽快成功解决。
司马懿在平叛前,懂得通过高柔、王广、杨康等人来仔细了解王凌的虚实、行动计划和弱点,所以他能在了解敌人性情、虚实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施展发动大军迅捷出击、使用诏书书信多管齐下劝降的战略战术,轻松将地方的军政大臣王凌,将色厉内荏倚老卖老的王凌,兵不血刃地擒获。
其二,以劳为主、以逸为辅地行事,往往能强身健体、良性循环地长寿做人;以实力为主,以技巧为辅地做事,往往能事半功倍、获利丰厚地做事。平时生活中,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身体锻炼,如此才能强身健体、健康长寿;在做事过程中,遇简单之事,就凭实力迅速解决;遇难解之事,就凭技巧先安置一边;遇不难不易之事,就以实力为主、以技巧为辅,将事情解决。
司马懿能够健康长寿地活至73岁,就在于他平时注意熟读经典劳逸结合、以诸葛亮为鉴科学饮食、长留军旅锻炼身体地保全身心、长寿做人;
做事时,司马懿遇到易解决的孟达,就凭实力迅速快攻强攻硬打,终于将孟达所据之城攻破,将孟达斩首;司马懿遇到难解决的诸葛亮,就凭技巧稳固坚守搁置战争,直拖得诸葛亮或粮尽而返、或身死而返;司马懿遇到解决起来不难不易的公孙渊和曹爽,就掩藏实力麻痹敌人,再用声东击西、装病等手段欺骗敌人、麻痹敌人,等对手放松警惕显示出弱点时,司马懿再迅猛出击,均能令对手束手就擒。
其三,做事胜利后总结成功经验,以期下次做事时按经验灵活高效地行事,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做事失败后总结失败教训,以防患未然的态度谨防自己重蹈覆辙。
司马懿战胜孟达和公孙渊的不同,就是对以己方多人少粮、敌人少人多粮便急攻取胜之成功经验的知彼知己式应用,也是对己方少人多粮、敌军多人少粮便久拖取胜之经验的灵活应用,司马懿战胜曹爽和王凌的不同,则是宁失信于人、不失信于国家,宁得罪少数无能权贵,也要顾全众多世家大族及百姓利益地彻底消灭敌人、永绝后患!
对曹丕、曹植、曹彰兄弟之间互相内斗、互相防范的失败教训,司马懿也严肃吸取,告诫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要精诚团结齐心合力地行事,才能避免如魏帝那样势单力孤走向衰亡;
对王凌勾结楚王曹彪意欲谋反的失败教训,司马懿及时吸取,建议魏帝将曹氏诸王公贵族尽数软禁在邺城,加强监管,谨防外地将领联合诸侯王反叛;
对董卓、曹操的盗墓行为感到可耻的同时,司马懿临死前令子孙将其薄葬,便是对汉代皇帝厚葬后惹人觊觎,遂墓葬被盗之失败丧葬教训的吸取。
对曹爽拜祭魏明帝高平陵以致惨败的教训,司马懿也切实吸取,令子孙后代不要经常出城拜祭祖先,谨防对手乘虚而入。
综上所述,愿我们能够吸取司马懿的人生哲学精华,继而如司马懿般健康长寿,如司马懿那样趋利避害地多胜少败。
加油,想要健康长寿、多胜少败的兄弟姐妹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