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岁月拾遗哲思每天写1000字
从电影《十二怒汉》中看公共理性之精神

从电影《十二怒汉》中看公共理性之精神

作者: 思考着的许一一 | 来源:发表于2020-07-10 23:13 被阅读0次

    理性的光辉,照耀着这个用LOGOS和LAWS构建起的秩序世界。

    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理性主义,启蒙思想家们期待着用理性的光芒驱散现实的黑暗。而公共理性,我以为,是依靠着个人理性架构起的一个社会性元素。它源自社会,又在成熟的社会体系中磨合,并最终为社会服务,实现“共识”。

    所以说,公共理性的最终归宿,在于那个COMMON  VIEW,就像影片开始就提到的,“不论如何,我们都得达成共识,一票有分歧,也是失败的,也没有达成共识”,THIS IS LAW。LAW是什么?LAW即法则,即规律,所谓的“法律”也就是二者的合一。启蒙以后的时代,在西方可以说已经构建起了一个秩序的世界,这在之前是绝无仅有的。公共理性,是笼罩在这个世界上的一股气,贯穿全部,而LAWS 则是这个世界的基石,一切由它堆砌而成。当公共理性最终实现了“共识”,我们说,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自此,人类社会以另外的一种程式运行着:怀疑—探求—共识。

        那么,为什么非得达到这个共同的VIEW呢?我的理解是,公共理性,是基于社会普世价值观之上的产物,它未必最终会与这个观念重合,就好像影片里开始的11:1的状况,直到后来大家都认为男孩无罪,但是,这个是有关形式的问题,与内容关系不大,这个形式,其实也就是公共理性的形式,试想,如果这最后判定的“无罪”并不是那个真理世界里的真相,那么,公共理性还有其存在的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这看似难以接受,但实质却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我们用理性与法则,构建起了那样一个秩序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时候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甚至和那个真理大相径庭,但是,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不再遵循某个一成不变的死理,而是营造了那样一种公众氛围,这个氛围里,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用恪守某些所谓的真理,因为真理本身不是绝对的。所以说,我们要达到这个COMMON VIEW,目的是实现公共理性之精神,或者简单的讲,也可以归结为一种公共精神。

    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到四大原则,第一就是,“凡是我没有清晰意识到的东西,绝不会把它接受为真理,除非我再也找不到怀疑的理由”。而公共理性,则就是从这个Reasonable Doubt(合理怀疑)中产生的。《十二怒汉》中,主角起先投“无罪票”,就是因为他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但他又确乎怀疑嫌疑犯犯法的真实性。因而在理性世界里,真理必须得到最强有力的证明,假设是在怀疑中倚靠方法论的推理逐步飞升真理的天界的。

    从伽利略、哥白尼开始,科学精神开始逐渐和《圣经》的意志共存,人们开始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长久的迷惘。科学精神,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勇往直前的求真的精神。它的出现,是感性世界向理性世界发展的一项重大标志,同时,公共理性,则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群体意志在理性的世界里擦出的火花。这里就要谈到了公共意见的问题。公共理性有其必需的严整性,为了实现这样的严整,公共意见是不可缺的,它可以说是始基,每个个体的意见可视为一个点,那么公共意见,不是这些点的简单相加,更恰当的是将它们视为一项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生成物,即是公共意见,而原料就是那些个体的意见,没有哪个个体可能与最终得出的公共意见重合,所以发生了质变,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说,个体意见的简单相加绝不能等同于公共意见的原因,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公共理性,也不是个体理性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推演出的。

    刚才说了,个体意见,至多只是原料,它固然重要,但是,它还需要“反应条件”,需要“催化剂”,这个条件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所谓的“公共讨论”。影片《十二怒汉》中,大量的镜头就是在描绘这群陪审员“讨论”的各个细节。讨论,不是说只是个人观点的简单陈述,而是包含了对他人的细心聆听和自己内心的较强的思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灵感与灵感不断的交汇碰撞,实现思想的辐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公共性的“讨论”的阶段,还有一个新生的东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实验”。这里我要讲的“实验”,当然不只是说那些物理化学实验,更多的是指一种推演性的逻辑,而且这种逻辑,是基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它较之以前的“唯《圣经》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样的思维模式,使得公共讨论与公共意见更具科学性和严密性。就像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几次主角的“场景再现”,这就是实验。实验之所以那样具有说服力,就是在于,它是“实”,是实实在在,不像口头上随便讲讲那样空洞无凭,可以说,它极大地推动了公共意见的最终统一。

    最后,我想说说“法”,就是LAW,也可以说是“规则”。它看似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没有丝毫联系,然而我以为,LAW是公共理性构建中的必不可缺的基石,其依据在于,虽然我们说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再达成共识,但是如果这个过程中每一秒都混乱地进行着,无组织、无纪律,那么就不存在公共理性了,一切都没了,一切只能是一场闹剧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广义的法,是由事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的联系”,而法的精神,就是这些关系的综合(而非“总和”,这一点又需要类似地强调一下)。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结论与过程之间,过程中,这些关系都要有法去约束,否则公共理性就是幼稚的,甚至只能算作“公共聚会”。再拿影片举例吧,其实只要这样想,影片情节的根基在哪里?答案就是“陪审制度”,这个就是贯穿始终的那个“法”,有了这个制度,我们才有了一个公共理性铸就的传奇。

    公共理性之精神,就是在于用法则约束的理性的公众化、公开化,它从根本上成就了一个全新的秩序世界,开启了启蒙以后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局面。

    岁月拾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电影《十二怒汉》中看公共理性之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wv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