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写作,对我来说真是五味杂陈。
小的时候对于写作并没有多少的认知,那时候的写作也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如果没必要肯定不会愿意拿起笔来写的。上中学的时候由于要考试,便也是经常性地写作文,或者东拼西凑,或者是凑字数基本上都是在应付。
让我主动拿起笔主动写文章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写信;二是写日记。
那时候的通信还不发达,别说是手机了,就连电话都很稀少。和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之间联系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写信。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还经常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些征友的信息,于是就学着同学和笔友写信。
写日记是表达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最主要的方式。上中学的时候性格比较孤僻,身边没有过多要好的朋友,有了一些事情都喜欢憋在心里比喜欢跟别人说。像这种情况时间短了还好说,时间长了如果不发泄出来浑身憋的就很难受,于是就用写日记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从那时起也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写作从刚开始的写日记,逐渐变成了写博客、写文章、写论文、写技术资料、写工作日记等等。然而对于为什么要写,以及怎么更好地写文章却没有清晰而又正确的认识。
曾经有一段时间,自以为是地认为之前写过一些文章,就感觉自己就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文字工作者。这是一个多么天真的想法!写了两年多的时间,到现在还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更何况是别人了。
写作,对我来说还是习惯沿用写日记那种方式,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这样写作根本没有什么逻辑,也没有什么条理,更没有目的。这种无目的随意的胡乱写,就是我写了那么长时间,写作水平还没有提高的原因,也是我对写作五味杂陈的原因。
有一个词语叫做元认知,也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对于写作来说,写作并不只是为了要发泄情绪,而是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在写作的过程中提高对写作的认知。
汪曾祺曾这样描述写作:“用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文章。平常想一些事情,想想也就过去了。倘要落笔写成文章,就得再多想想,使自己的思想合逻辑,有条理,同时也会发现这件事所蕴藏的更丰富的意义。为写文章,尤其是散文,就要读一点书。平常读书,稍有发现,常常是看过也就算了。到要写一点什么,就不同了。朱光潜先生说为写文章而读书,会读的更细致,更深入,这是经验之谈。文章越写越有,老不写,就没有。”
汪老的这段话让我很受启发。并不是有了想法就能写成文章,要把想法写成文章,就需要再多想想,让自己的想法合乎逻辑,变得有条理,这样读者才能更容易理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之前写文章的时候总是不喜欢思考,只要有想法了就写,可写下来又不是自己想要的文字。所以以后每次有想法了,要耐着性子多想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是需要素材的,这个素材从哪里来?素材要从平时的积累中来,从书籍中来,从做的事情中来,从和别人的交流中来。如果要想写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发现,不经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思考是写不出来的。
写作不是为了发泄情绪而写作,也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不是为了特殊目的而写作。写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写自己的思想,写自己的感悟,写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所得,把这些思想和感悟写下来,自己收藏或者给别人一些启发。
写作也是一种事业,只要内心里有对写作坚定的信仰,我想有一日终将会在写作上做出一番了不起的成绩。
网友评论